首先,你要有个团队,团队中的人员可以同时兼任多职:
执行制作人
策划团队
程式团队
美术团队
销售团队
测试团队
游戏评论队伍(可以由玩家组成内测小组)
游戏制作人
·开发组长
·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
·专案管理
·专案管理执行
有了以上这些,那么就可以开始进行一款游戏的策划和之后的制作了。
假设你做了一款网游,20人团队规模,产品品质中等,自己运营没有足够实力或资金,于是产品代理了出去,做到了月流水七八百万。那么我们开始计算了:
第一步,目前渠道的分成比例6:4、5:5、4:6不等。我们按55算,八百万流水,四百万收入。
第二步,支付通道费和渠道税费。支付通道费有高有低,从支付宝2%到360币20%甚至话费充值的更高比例,按平均10%估算。扣除通道费用后的收入为360万。税费基本在5.5%上下。最终收入为340万。
第三步,代理商分成,二次扣税。普通品质的产品,最多能和代理商五五开。开发商能拿到的收入为170万。加上二次扣税,开发商最终收入为160万。
第四步,扣除企业所得税,计算利润。通常企业所得税是25%,高新技术企业是10%。我们按下限算。企业实际进账为140余万。成本方面,20人规模的开发团队,加上周边支持,公司整体成本底限也要30万。最终产生利润100万出头。
————————————
(任何财务都知道这里算法有很多错误,但本身算法就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ios和安卓的不同比例。但最终利润相差不会特别大,不至于超过一倍。所以……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再补充一些:
在刚才的例子中,发行商每月大概需要花费的营销及推广费用在100到400万之间,对应不同的产品收费情况和推广前后期。扣除分成以后,赚得不多。但整体运作上,如果品牌、用户资源能累积,加上手中好产品较多,肯定是能赚钱的。
发行商的成本主要是运营和市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广告。基于移动平台的广告和现实广告。前者,如基于ios平台的若干广告公司,是获取用户的重要来源。广告方本身有很大的运营成本,很多都不赚钱甚至还有赔本的。至于现实中投放广告,这些广告方几乎是面向所有行业,并不缺游戏这一块业务,客户总之是越多越好。规模做大了的,肯定有的赚。(去年下半年之前,还有刷榜这个主要的用户来源。在刷榜盛行的年代里,刷榜公司赚到大钱的不在少数。)
对渠道而言,因为运营成本并非和用户规模成正比,越小的渠道,赚的越少。对大的渠道而言,几乎是净利,但其建立用户群和维护用户群的成本非常之高,属于先养用户后赚钱,一桩很长线的生意,无法按月去衡量。
不考虑支付方式,只考虑用户来源的话,联通移动等也是渠道之一。它们的模式是提供通信服务并获取话费和增值费用,游戏是其中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故而它们对于暗扣管得非常严,因为会涉及到一些监管和用户投诉方面的影响。
总而言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算暴利,基本靠规模效应,规模越大,盈利可能性和规模就越大。唯独看上去最弱势的开发方,因为成本几乎不变,而流水越高获利越高。所以开发方的想像空间最大,尤其是市场局面还有变数时。相反,其他环节则是硬碰硬地规模PK,毫无暴发户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一款网游开发的整体成本在1500万到1600万人民币左右,其中的大头就是游戏的服务器,占总开发资金的40%,可以不夸张的说,网游的服务器成本在所有发行成本中是最高的,完全是在不断的烧钱。其次就是开发团队,占比10%到12%,据传,世嘉公司为了留住天才制作人铃木裕,传闻年薪高达百万美元(真相不得而知,当事人并未承认)
在这里,我们并未将广告费用纳入到开发资金当中,因为广告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中间会有收入,计算起来非常复杂,但广告费用绝对不会比一个团队的雇佣资金要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