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其林餐厅评级营销
1900年,当时米其林公司的创办人非常看好汽车旅行的前景,如果汽车旅行这个概念能够流行开来,那么他们的轮胎也就会卖得更好。
所以他们四处雇人将 地图、餐馆、加油站、旅馆等等有助于汽车旅行的资料收集整理起来,出版了随身手册大小的《米其林指南》,并在当时的巴黎世博园区内大力推广。
最开始的《米其林指南》就是一本类似于今天商场里派发的购物指南一样的小册子,并且慢慢地都是冲刺着大量广告,实在没什么好看的。
米其林兄弟及时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是把免费发放手册为收费贩卖,并且决定精简这本指南的针对范围,最后逐渐明确定位在全球各地的餐馆和美食评价上,并在1931年推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 ‘米其林三星分级评选’。
然后还经过无数商业策划人的包装和完善,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影响了整个世界。
一个卖汽车轮胎的公司,为了提高轮胎的需求量,最终做出了针对世界各地餐厅和美食的《米其林红色指南》,真的不得不佩服!
二、红白蓝券
美国人卡尔开了一家小店,开始的时候生意萧条,后来他经过精心计算,做出了一个决定,凡事在该店购买10美元产品,都可以获得一张白券,积累5张白券可以兑换一张蓝券,每五张蓝券可以兑换一张红券,一张红券可以任意挑选店里的一件商品。
看似客户只要在店内消费250美元就可以任选店里的商品,实际上因为每次价格不可能都控制在整10的金额,所以实际上客户要消费到350美元左右,才能获得一张红券。同时白券兑换蓝券,蓝券兑换红券的行为,会让消费者产生一种类似于游戏“打怪升级”的体验感,用券也可以将客户与自己的店铺绑定,比如拥有是三张蓝券的消费者,如果放弃在这家店购物,就好像自己浪费了一次在店里任意选一件商品的机会一样。
三、把地球上最不缺的元素卖到最缺
钻石最早应该是兴起于欧洲,皇家和贵族们用砖石首饰来炫耀财富和地位。当时产地固定且产量极低,只能用作皇家特供。
但19世纪末,南非发现了一座巨大无比的钻石矿,其储量是全球原储量的十倍之多。这时,英国戴比尔斯公司(De Beers)买下了这个巨大的钻石矿,巅峰时戴比尔斯公司控制了全球90%的钻石出货量。
但是大规模的开采导致钻石价格崩盘,人们发现被认为极度稀缺的钻石原来并不是那么稀缺;再加上钻石的唯一元素就是碳,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元素之一了,所以当时大众市场对于钻石的消费一直不高,人们不需要。
那在当时如何把不值钱的钻石高价卖给别人,还必须做到让购买你钻石的客户,心甘情愿不再转手呢?
这个时候,戴比尔斯放大招了,他们紧紧控制钻石的出口量,同时为了打动世界钻石需求,打出 “A diamond is forever(砖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的经典口号。
利用钻石代表美好、永恒、爱情,将钻石同美好的爱情相互联系起来,建立了 “ 钻石=美好 永恒,而爱情=美好 永恒,所以钻石=爱情 ” 的认知,让人们对钻石从此有了疯狂需求。
这句广告语更是被《广告时代》杂志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广告语。
最终,戴比尔斯成功地把钻石推广给了大众,使钻石的价格一路走高,并最终形成了如今高度垄断的钻石市场。
四、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2009年,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在全世界范围发起了一场申请 “全世界最好的工作” 的活动,获胜者不仅可以获得一份15万澳元/6个月的高薪工作,还可以享受大堡礁豪华住宿待遇。
在风景如画的岛屿上散散步,喂喂鱼,写写博客,告诉外面的人自己在岛屿上的“探索之旅”。这样工作6个月,就可以得到15万澳元(约70万人民币)的薪酬。
工作地点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面向全世界招聘。求职方式是录一段视频发到昆士兰旅游局的邮箱。
最终,活动一共收到了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5万份工作申请,招聘网站的点击量超过800万。昆士兰旅游局大费周章哪只是为了招一个看护员,很明显就是为了大堡礁旅游业。
70万人民币作为推广费用可以说是非常少,但他们很成功,据媒体报道,本次活动一共为大堡礁带来了相当于2亿美元的宣传效果。
营销除了找渠道做广告,真的得敢想敢玩,不要只盯着直接转化一个点。
五、英特尔建立电脑选择标准
1991年,英特尔推出首个广告语 “Intel Inside” ,并提出Intel Inside计划,而同时让人们深刻记住的,还有 “灯…等灯等灯” 这段洗脑背景音。
那个时候的消费者买电脑只是考虑品牌,根本不在乎你用的是谁家的零件。为了给消费者建立 “只有用了因特尔CPU的电脑才是好的电脑” 这种认知。因特尔开始给电脑制造商巨额补贴政策。
当时制造商只要在电脑上帖上Intel的标签就可以获得最多50%的推广费补贴政策,商家仅仅靠补贴就可以获得巨大利润。当然,整个补贴计划包含很多项,为了这一宏大计划,英特尔疯狂砸钱将近70亿美元补贴。
这一长期营销最终直接将 “Intel CPU=好电脑” 的理念深入消费者的心智,造就了因特尔在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地位。
可以说这一营销举措,为消费者选择电脑,建立了一条新的标准,直到现在都一直影响着消费者认知。
六、从租用客机到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
1979年,Richard Branson与未婚妻在英属维尔京群岛(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度假,并打算继续前往波多黎各。不料航班临时取消,所有旅客被迫滞留。
Richard Branson当机立断,给各个包机服务公司打电话,最后以2000美元包下一架飞机。对单个座位费用估算后,Richard Branson拿起一块小黑板,写道:
前往波多黎各,单程39美元。
Richard在候机厅里逛了一圈,就成功售出所有座位。当飞机到达波多黎各后,一位乘客由衷地感叹:“维珍航空(Virgin Airways)竟然还不错,加把劲也能成就一番雄业。”
后续:依靠租用的客机开始新的事业,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的第一次航班终于从伦敦加特机场起飞,这一举措标志着“维珍”向航空业的进攻全面展开。今天,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
七、一次改变日本国民习惯的营销
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蓬勃发展,雀巢希望可以用咖啡打开日本市场。
但是,当时的日本消费者更喜欢喝茶,没有喝咖啡的习惯。
于是,雀巢在进入之前首先向各个年龄段的的消费者进行了测试,询问他们对雀巢咖啡的看法。
没想到,反馈让雀巢异常兴奋!因为测试下来日本消费者标识非常喜欢他们咖啡的味道。
雀巢公司马上就投入巨额的营销费用,让自己咖啡铺天盖地的进入了日本市场。
但最终结果,令人大失所望。日本人确实表示喜欢咖啡的味道,但是却坚决不买。
在万般无奈之下,雀巢高层决定让营销专家克洛泰尔·拉帕耶来操刀雀巢在日本的营销,这在当时充满争议。
因为克洛泰尔不是典型的营销人,他实际上是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他曾与自闭症儿童一起工作多年。
但正是由于这种经历,他确信一件事:人们是无法告诉你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
在经过反复调研后,克洛泰尔很快发现,日本消费者从根本上没有和咖啡建立连接,而喝茶是日本人一直以来的生活习惯,现在要做的是建立日本人和咖啡的连接。
那克洛泰尔是怎么做的呢?
他排除众议在日本推出咖啡糖。
突然间,全日本孩子发现了几十种不同口味的咖啡糖,并且口味他们非常喜欢,一下子就推广向日本全国。
从咖啡糖开始,雀巢最终转向冷含糖的咖啡味饮料,然后自然而然地转向了雀巢咖啡。
结果,作为一个之前完全不喝咖啡的国家,日本的咖啡销售额逐年上涨,现在都是稳定排在前列了。
一颗咖啡糖实乃点睛之笔!
八、“打1折”销售
估计大家都喜欢去买打折的商品,因为感觉能便宜很多。其实打折是很多商家的一种变相的赚钱方式。
一般都是打7、8折很常见,5折就很少见了。但是,今天要说的这个却是打1折!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据悉日本东京有个银座绅士西装店。这里就是首创“打1折”销售的商店,曾经轰动了东京。当时销售的商品是“日本GOOD”。
他们是这么实行的:首先定出打折销售的时间,第一天打9折,第二天打8折,第三天第四天打7折,第五天第六天打6折,第七天第八天打5折,第九天第十天打4折,第十一天第十二天打3折,第十三天第十四天打2折,最后两天打1折。看起来好像最后两天买东西是最优惠的,是吗?
商家的预测是:由于是让人吃惊的销售策略,所以,前期的舆论宣传效果会很好。抱着猎奇的心态,顾客们将蜂拥而至。
当然,顾客可以在这打折销售期间随意选定购物的的日子,如果你想要以最便宜的价钱购得,那么你在最后的那二天去买就行了,但是,你想买的东西不一定会留到最后那两天。
实际情况是:第一天前来的客人并不多,如果前来也只是看看,一会儿就走了。从第三天就开始一群一群的光临,第五天打6折时客人就像洪水般涌来开始抢购,以后就连日客人爆满,当然等不到打1折,商品就全部买完了。
那么,商家究竟赔本了没有?
顾客纷纷急于购买到自己喜受的商品,就会引起抢购的连锁反应。商家运用独特的创意,把自己的商品在打5、6折时就已经全部推销出去。“打1折”的只是一种心理战术而已,商家怎能亏本呢?
九、一家小珠宝店老板的豪赌
在美国北卡州威尔明顿,有一家小珠宝店,2010年冬天,这个店的老板推出了一个炸裂的促销活动:
如果感恩节之后的2个星期里,你在本店买了珠宝。在圣诞节当天,如果另外一个小镇Asheville(距离威尔明顿 500公里左右)下雪超过3英寸,珠宝留着,钱全退,全退!
这个消息一下就在附近传开了,甚至Asheville的当地居民也专门驱车500多公里来这家珠宝店买珠宝。
结果圣诞节当天,极少下雪的Asheville竟然下了6英寸的厚雪,小店前排满了申请全额退款的人,这个老板二话没说,真的全额退款,当天退了40多万美金。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次完全失败的促销,那就错了。
因为这位老板早就根据自己那段时间的销售额购买了天气保险。
在当地,这种保险主要是针对一些靠天吃饭的商家,比如卖伞的小店主,每个月要下十五天以上的雨天才能获利,这样店主可买一份15天以上会下雨的保单,假如真的下雨不超过十五日,就会获赔一笔足以平摊损失的费用。
这位珠宝店老板就是充分利用这种气象保险,借助这种极富传播力的促销活动,绕开了打折送赠品之类的老套手段,即提升销售,又大大提升了知名度。
十、从一名种地的农夫变为一个小富翁
美国巨富亚默尔在少年时代,只是一名种地的小农夫。在他17岁那年,加州传来发现黄金的消息,于是,很快掀起了一股找金热。亚默尔也被这一浪潮所席卷,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加州,一头扑进山谷,投入到寻金者的行列。
山谷里气候干燥,水源奇缺,寻找金矿的人最感痛苦的就是没有水喝,他们一面寻找金矿,一面不停地抱怨:“要是有一壶凉水,老子给他一块金币。”“谁要是让我痛饮一顿,老子出两块金币也干!”这些话只不过是找金矿人一时发的牢骚,没有人在意,说过之后,人们又埋头找起金矿来。
但在这一片“渴望”声中,亚默尔纳具有企业家素质的头脑第一次开始转动。这些抱怨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小小的、但却非常有用的信息,他想,如果把水卖给这些人喝,也许比挖金子更能赚钱。于是,亚默尔毅然放弃了找矿,把手中的铁锨掉了个方向,又挖掘黄金变为挖水渠,他把河水引进水池,经过细沙过滤,变成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他便把水装在桶里、壶里,卖给找金矿的人们喝。立即,受到找金矿者的欢迎,那些唇干口燥的人们发疯似地向他涌来,一块块金币也投向他的怀中。
当时不少人都嘲笑他:“我们千辛万苦到加州,就是为了挖金子、发大财,如果要干这种蝇头小利的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离乡背井跑到加州来呢?”对于这些挖苦,亚默尔根本不介意,继续卖他的饮用水。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亚默尔靠卖水就赚了6000美元。这在当时不算个小数目,亚默尔受到鼓舞,继续坚持卖水,后来,当许多人因找不到金矿而忍饥挨饿,流落他乡时,亚默尔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富翁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