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互联网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的身上找到注脚,这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大型流量体的形成。
流量体成为巨头,巨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尽管大型互联网巨头对于流量的瓜分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相互制衡,谁也吞并不了谁,然而,不断地瓜分,野蛮地瓜分,最终让原本丰沛的流量开始见顶。
红利不再,以流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开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
流量在成就了互联网玩家强大的同时,同样把它们带入到了发展的瓶颈里。
少了流量,就没有了继续存活下去的勇气,互联网模式开始节节败退。
即使是坐拥海量流量的大型互联网平台依然无法逃脱流量的困局,以直播带货、社交电商为代表的透支流量的商业模式的崛起正是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成为一种常态。
危机之中总是蕴藏着机遇。
在流量见顶的大背景下,经典平台型互联网模式遭遇困境,我们同样看到了新的种子正在萌芽,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出现,并且正在重塑和再造大型互联网巨头的角色定位。
巨头参与其中:阿里如此,腾讯如此,京东如此,百度同样如此。
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科技如此,人工智能如此,区块链如此,产业互联网同样如此。
提及大型的互联网巨头,我们对于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大型的平台,宛如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各种角色掺杂其中。
在这个平台上,汇聚了各种类型的流量,而这些平台则是通过对这些流量提供所需的功能和服务来满足流量的需求,从而保证它们可以在海量的交易成交中获利。
互联网时代的电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家装等概念无一不是如此,流量无一不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于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中介费和撮合费,大型的互联网巨头必然需要不断拓展自身的业务边界,才能尽可能多地将流量汇聚到自身的平台上,才能通过生态体系的搭建,尽可能多地促成供求双方达成交易。
如何短平快地获得流量?
烧钱补贴,无疑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一种发展方式。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都将融资看成是自身发展的生命线,就连头部的互联网平台也不例外。
先是在一级市场上融资,而后是上市之后的二级市场上融资,融资伴随着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全过程。
通过融资获得资本,通过资本获得流量,通过流量获得利润,描绘出来了一条清晰可鉴的互联网模式生命周期路线图。
然而,流量不是源源不断的,资本不是可以持续的。
这同样昭示着这条生命周期路线图同样不是长久之计,一旦某个流程和环节出现了问题,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便会遭遇困境。
平台型互联网模式的遭遇困境正是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互联网时代的所有玩家们必然需要深度思考的重要课题。
经历了不断地探索与尝试之后,人们开始发现,资本和流量的见顶在给传统的互联网模式带来挑战的同时,同样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互联网时代,人们为了获得流量而将触角深入到行业的方方面面,这种发展模式不仅让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流量红利,同样让他们获得了与行业深度融合的机会。
如今,互联网几乎与所有的行业都产生了一定的联系。
以C端流量为抓手,大型互联网巨头的触角早已触及到我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此刻,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平台属性”逐渐被熨平,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二元鸿沟逐渐被弥合,从而为它们成为一种“基础设施”铺平了道路。
是的,现在的大型互联网平台其实正在从平台公司向新基建的角色转变,充当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成为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破局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以阿里、腾讯、京东、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对于基础技术的深度布局和应用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这与国家层面正在大力提倡的新基建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借助大型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建构起来的流量优势,他们拥有了最海量的数据,最全面的生态,具备了成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先决条件。
他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要通过对于流量的简单收割来盈利,而且是通过对于产业的深度赋能来盈利。
一句话,大型的互联网平台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变成了一个参与者。
从内在逻辑上看,当新基建时代来临,大型互联网公司改造的目标对象已经从C端转移到了B端。
然而,仅仅只是拥有了庞大的流量,仅仅拥有了海量的数据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的是将这些冷冰冰的,看似毫无关联的流量和数据进行再造和整理,让这些缺乏生机的流量和数据重新焕发动能与活力。
在这个过程中,简单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技术仅仅只能在去中间化的方面有效,对于这些数据的重塑与再造需要借助新技术才能真正实现。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通过它们与数据、流量的结合,我们不仅可以找到改造B端的最佳方式和方法,而且可以打开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发展新世界的大门,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孕育。
从这个角度来看,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固然为传统互联网平台的未来发展指引了方向,但是,真正考验传统互联网平台成功转型的依然在于对新技术的精耕。
如果传统的互联网平台仅仅只是把自身定义成为一个数据和流量的平台,而不去借助新技术对这些数据和流量进行再造。
那么,他们非但无法依靠持续的数据和流量获取发展,而且还会让业已拥有的数据和流量无法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点不是在于拥有了多少流量,而是如何把这些流量转变成为留量。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的互联网公司对于新技术的布局仅仅只是开始,大数据如此,云计算如此,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同样如此。
等到新技术与流量、数据深度融合并且衍生出来了新的物种,传统互联网平台才能真正完成去平台化和去中心化的改造,真正成为一种经济社会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这个时候,传统的互联网平台才算是完成了从平台向基础设施的本质性的转变,它的发展模式才能从收割流量转变成为深度赋能。
此刻,传统产业有了被重塑和改造的可能,互联网公司找到了新的角色和定位,一个以B端用户为主导的全新时代才能真正来临。
当资本和流量红利见顶的现实将互联网模式拉下神坛,一场有关后互联网时代发展方向的大讨论开始上演。
正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
尽管收割流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但是,流量时代的发展模式却让互联网平台将触角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典意义上的平台模式正在被熨平,互联网平台正在转变成为基础设施。
当新技术与数据、流量发生越来越多的化学反应,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形成,一个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时代——数字经济时代——由此来临。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