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面对“互联网+”浪潮,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大力推进互联网化转型,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其趋势和转型的必然性,毋庸探讨,但仍然有许多企业纷纷折戟在转型路上。本文作者依据自身工作经历,对企业转型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了梳理,并给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未来没有互联网企业,因为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必须是互联网企业。”
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之间话题,似乎很难与2020扯上关系。早在互联网+刚刚盛行的上古时代,就已经有无数企业倒在了转型升级的大门前。没吃过猪肉也该见过猪跑了,在互联网已经烂大街的当代,很难想象这样低级的话题仍然有着思辨的意义。
作为产品老鸟,待惯了标准的互联网舒适区,对于新的挑战总是跃跃欲试。于是在前东家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际选择了出走,在年中加入了新的公司,一家传统基因的新互联网企业。现实总是让人一败涂地,老道如我、自信如我,也只能对着满地的鸡毛摇头叹息。
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接下来就用实际案例与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同仁趋利避害,慧眼识坑。
一、我看到的问题
1. 好大喜功,异想天开
还是在那个互联网+刚刚盛行的上古时代,很多刚刚入行的企业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思潮涌动心潮澎湃,迫不及待地想大展拳脚。也只会在那个百花齐放万众创业的多年之前,找到风口,挖到需求,就有机会成功。而在各行各业已经做深做透做烂的现在,仅仅凭借一个噱头,一句口号,一丝妄想,怕是很难有所作为。
公司的成立源于协助本地政府的互联网项目,而后也希望借助于政府资源拓展出核心业务。但很难想象一个初始规模的小型企业,除去之前不了了之和如今还在筹划中的,同时在推进的竟然有3条业务线,而每条业务线都是难度和量级突破天际的巨型项目。
我想起很多年前投融界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为什么是你”。而更早前的失败路演,我也现场被提出过类似的质疑。其实大可不必那么委婉的,大可直言不讳地问“凭什么是你”。
在行业跨度大且缺乏经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更谈不上商业模式创新的情况下,仅仅凭借着关系与背景做项目,注定危机四伏。而一味地追求广而全高大上,什么都想做,为了做而做,极有可能陷入进退两难的泥淖。
其实有的时候,成功与否不止于想了多少做了多少,也在于能够遏制住多少脑海里的心猿意马。面对内心睥睨天下豪气冲天的志向时,多问问自己凭什么,少一些自负多一分谦卑,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未来。
2. 业余在上,专业在下
想起最近自创的概念“尿池效应”,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方便时一丝不苟,那么尿池外面就能长期保持清洁,方便后来的每一个人。倘若有一个人敷衍了事洒在了外面,那么后面的人就会因为不想踩着前辈的印记而选择站得更远,这就无疑增加了这个人也洒在外面的概率。长此以往,尿池肯定会因为周围的脏污狼藉而没法继续使用。如果不想被憋出问题,那么只能花费人工彻彻底底地清理。
据可靠统计(其实就是我自己掰指头数的),所在公司全职员工不到40人,抛开众多所谓的专家、架构师,50%的人title跟“总”字头相关。除去并不在上述统计内的技术外包团队,具备真实互联网经验的人远低于20%。产品团队共计10人,9人无产品经验且并不负责常规意义的产品工作,但7人挂着产品总监及以上title。鄙人不幸,正是10人中唯一资深的产品“助理”。整个团队平均年龄超过35岁,鄙人不幸,我这个年近30岁的互联网老汉正是最年少的那一个。
也是在那个百花齐放万众创业的多年之前,互联网的人才需求结构并不清晰,执行层快速涌入大规模从业者,而有经验、人脉、关系的往往又是传统行业的老人。所以那个年代的常态是,对互联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高管,指挥着一群专业的底层执行人员,搞出一地鸡毛。
外行指导内行的事现今依旧存在,但如此畸形的团队配置确实罕见。管理混乱导致项目反复重来一拖再拖,评审会需求方现场推倒既定产品方案,外行充当面试官考核专业应聘者……斩不断理还乱的闹剧不断上演,劣币凭借层级势能加速良币退场,一个只剩老白兔的企业注定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内卷。
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是专业人才。商场如战场,打仗从来靠的是训练有素年富力强的专业军队,而不是饱食终日不谋其事的腐儒老朽。
当面对问题提出质疑时,反被扣上的孤陋寡闻食古不化的帽子,也撕开了企业光鲜亮丽的遮羞布。传统被粉饰成新兴,专业被践踏为古板,自欺欺人被贻笑大方的同时,也只会让人才来了又走。
倘若做不到对专业最基本的敬畏,无法识人用人,无法搭建良性配置的团队,那企业未来可能遭遇的就不仅仅是尿池效应,面对危机也就不仅仅是割肉求生那么简单。
3. 坐而论道,意淫自嗨
还是在那个思潮涌动的多年之前,当互联网赋予人们更多的能力,而人们用这些能力再次推动互联网,就不断地有新的世界被推开大门。也正是那时起,互联网专业名词,开始成为人际交往的必要谈资。而类似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等高大上领域,也成为了即使不懂也要吹嘘、即便不需要也要写进规划里的装饰品。
很难想象来到公司的第一个产品方案被否定,不是因为专业性问题,仅仅是没有像友商的过时产品一样,在文案里提到大数据。而在需求确认过程中争论最激烈的点,不是模式、结构、功能,而是文案上没有把实质的手动筛选包装成高端的人工智能。
在来之前,公司折腾大半年的唯一一款产品,也仅仅是通过口述需求,照着不怎么相干的友商作品,在缺乏后端支撑的情况下,生搬硬套拷贝了一套前端页面。
公司的主要产出是五花八门的PPT,那些被称之为解决方案的文档里,除了华丽辞藻与精美图片,鲜有可执行可落地的东西。在面对政策批文咬文嚼字甘之如饴的工作中,在泄泄沓沓虚与委蛇你吹我捧的会议里,指点江山的豪迈让人踔厉风发,激扬文字的快感令人酣畅淋漓。但倘若用户不买账,一切的激扬文字都仅仅是自吹自擂,所有的指点江山都只会是夸夸其谈。
互联网不是描神画鬼弄虚作假,而是用户与市场导向的绝对遵从。所有的想当然,都只是暗恋关系中的痴男怨女,自己感动自己。专业人才被排挤到边缘地带,却还要在务虚自嗨的“当权派”意淫完后,为那些捕风捉影虚无缥缈的任务兜底,兜满腔的寂寞。虚假繁忙的背后,坐而论道只会给自己带来颅内高潮,结束颤抖进入贤者模式之后,往往会发现并没有用户被洗脑。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不管如何意淫自嗨,互联网最终把产品给到用户,靠的还是落地与执行。最怕的就是有些东西天天吹月月捧,自己都信以为真。没法设计,就觉得产品团队有问题。没法实现,就觉得技术团队有问题。没人买账,就觉得用户都是傻*。
然而用户并不是傻*,专业团队不是,老板更不是。夸夸其谈背后到底产出了什么,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账本。吹牛谁都会的,但没人想天天听别人吹的。又不是顿顿喝牛奶,谁还会自己养只牛呢?
4. 唯上唯权,亦党亦朋
中国式层级关系贯穿整个社会,传统企业自然也是逃不开的。即便在推行扁平化、权力下发、自由开放多年的互联网,依然也是有着鲜明的层级关系。好在互联网层级里,还是有通过于专业与能力爬上去的可能性。但是在层级严明论资排辈的传统企业里,年长就意味着众望攸归,即便实际上只是一知半解。年青就意味着人微言轻,尽管在专业领域已经资深。
从一家传统金融巨头出走之后,公司的初创团队成立,完成权利初始分配,确立企业基本结构。在本身极度缺乏互联网基因的情况下,公司从以前的门生故旧中笼络了不少“自己人”,又通过非常规渠道挖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类人”。这样一个裙带关系盘根错节、经营理念保残守缺的传统团队,先立项后市场,先需求后用户,摇身成为新兴的产业互联网企业。
于是在这样的传统企业,在层级关系的加持下,就有了面向上级作需求,面向老板写方案的怪象。所有的项目从立项到方案到研发,都没了解过市场,更没接触过用户。于是就有了,做着做着自己察觉到产品没有价值,不断挖掘竞品发现项目毫无亮点,接触市场专业人士推翻所有设想的尴尬景象。
层级的实质是权力,派系的背后是利益。传统官本位思维影响下,人人都只向权力负责,枉顾工作职责。当蛋糕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做不到更大,而又被早早分光,面对触手可及的天花板,再优秀再专业再资深的人也会犹豫去留。
二、我能给的建议
其实众生百态,并没有什么理论与原则是能够适用于全部职场的。但是要在短暂的互联网职业生涯里有所作为,我能给到的建议是:
1. 绝不幻想改变
相信在座的绝大多数,与我一样都不是可以影响大环境的人,至少目前还不是。专业也好、自信也罢,都需要有自知之明。就像不要奢望去改变纨绔渣男、失足妇女一样,不要妄图去改变一个企业。
首先是经验层面,再资深的人才,面对企业老板,都会是资历尚浅。要明白老板之所以为老板,一定是有独到老辣之处。你能看到的问题,他也能看得到。所以能够解决的问题肯定已经解决了,而还能被看到的问题,那就是目前还无能为力。
其次是成本层面,没有什么比准确真实的金钱更直观。解决问题,改变现状,都需要成本。真金白银的投入,就需要看到真金白银的收益。如果是动辄伤筋动骨,而效果还不可预期,那么任何企业都会犹豫甚至拒绝。
最后是目标层面,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发展,最好还能赚钱。当企业已经形成一套可行的运转机制,产出与变现才是目标,而方式与过程的完美与否都不是那么必要。就像项目管理一样,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2. 态度重于任务
其实员工对于企业来讲,其价值所在就是员工的产出。业余也好,意淫也罢,只要能够保证个人工作顺利开展,原则上也是完成了任务。相较于改变企业这样的“悖逆之举”,如何适应企业就显得尚可拿捏了。
首先是保持专业度,因为这才是在企业立足的根本。碍于压力不敢发声,迫于无奈跟风胡搞,浪费时间的同时,自己也会慢慢成为“泯然众人”。与其同流不如走人,丢失了专业度,也就丢失了竞争力。
其次是保持侵略性,拒绝闷声埋头做事。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算不来事也绝不能怕事,时刻做好聊好了留聊不好走的准备。专业的是自己,业余的是别人,不敢在直面问题甚至冲突,输的只会是自己。
最后是保留开放度,不夜郎自大也不自我封闭。坚持做该做的,坚持说该说的,大家都不傻,谁都想把事情做好。潜移默化地引导、改变身边人的态度,众人的力量能够让专业的效果更好显现。无论什么企业,再难改变,也总有可以调整的空间。
3. 时刻准备后路
几乎没有互联网企业是能够从一而终的,我们的归路都是换场、换场、换场,最终离场。在风云际会的职场,没有人能够保证万年长青。在工作计划中,永远有一条,就是时刻准备后路。
将精力投入到工作本身,才是工作的王道。踏实做事,既能产出价值收获回报,也能不断历练提高竞争力。有正才实干,才是能够选择后路的前提。
多去面试,知己知彼。面试应该是时时刻刻的准备,而不是改简历时的临时抱佛脚。有时间多走出去看看,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怎么样。
无不散之筵席,时刻准备好退场。国内特色的互联网环境已经决定了其超高的离场率,不要等到最终被出局,多多谋划自己未来的事情。
三、写在后面
是吐槽是抱怨,也是总结与反思。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可以在一家专业务实的企业走下去。“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都不算大事,最怕的还是一不小心,踏进了盼不到头望不着底的深渊里。凭一己之力改变一个企业,都是痴人说梦,更多的还是被黑洞套牢、消耗、蚕食。尽管好不容易逃离,又会因为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一无所获,白白亏耗自己的竞争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