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阿里巴巴已是嘉道中衰,暗潮涌动?


为什么如此说?判断的依据也很简单:阿里帝国的核心业务和现金牛–淘宝&天猫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个危机,可以用互联网上流传的一句话,简单概括,那就是:低价小商品去拼多多,高价大件去京东。

淘宝&天猫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被拼多多和京东像三明治一样夹在中间,但又没有特殊的优势:价格拼不过拼多多,正品和购物体验(快递速度等)拼不过京东,正在逐步丢失市场。

2014年,天猫占据着中国B2C电商市场份额的59.30%,京东为20.2%,拼多多还不存在。

2019年,天猫占据中国B2C电商市场的份额跌至50.1%,京东上升至26.51%,拼多多为12.8%。

每年平均丢失2%的市场份额,算得上是步步小退。

为什么说:阿里巴巴已是嘉道中衰,暗潮涌动?

2

但步步小退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京东和拼多多逐渐稳固住自己的基本面(京东基本面是高端用户,拼多多基本面是低价用户)后,开始向阿里电商的基本面蚕食。

京东推出了京喜平台,下沉市场,侵吞淘宝的市场;拼多多也有意推出自己的天猫,上占市场。

PS:尽管黄峥否认,或者掩饰自己会推出拼多多版本的天猫,怕引来阿里方面的提前重视和布局狙击,但低端市场饱和后,企业要追求增长,一定会争夺高端用户,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这种战略级的夹攻下,阿里帝国的电商业务会不会由年年小退,演变为大溃退,还不得而知。但发生的风险概率还是极大的。

3

有人说,阿里现在早就不是纯电商公司了,而是一个集电商、数字支付、互联网金融、云计算、数字媒体等多元业务为一体的大型科技公司。所以不怕电商业务溃败。

这种说法,表面看有点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根本站不住脚。

且不说,阿里的数字支付、互联网金融、云计算甚至多媒体业务都是围绕电商业务建立的,电商是皮,数字支付、互联网金融、云计算等业务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单从财务角度来说:2019.4-2020.3财年,来自电商业务的收入占阿里总营收的86%;来自云计算、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等所谓多元化业务的收入占比,不超过15%。

而如果从利润角度分析,电商业务的贡献比要超过90%,可能超过100%。

为什么会超过100%呢,因为占阿里营收7%的云计算,成立11年来,一直在亏损,直到2020年第二季度,仍然亏损38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阿里巴巴一直拿电商业务贡献的利润,去补贴其他非电商业务。

一旦电商业务的现金流暴跌或停滞了,阿里又拿什么去持续滋养新业务呢?

所以,电商业务是阿里生死攸关,不容有失的核心支撑,不存在不怕京东、拼多多侵吞市场的问题。

阿里帝国虽大,电商业务却是少数能够挣钱的靓仔。

为什么说:阿里巴巴已是嘉道中衰,暗潮涌动?

4

说到这里,可能又有人说:为什么阿里没能像谷歌、微软、亚马逊一样,在成为行业垄断霸主后,一直保持一骑绝尘的领先优势。

这就涉及到了中国互联网的先天不足,即:模仿、落地执行和商业化模式创新很强,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谷歌、微软、亚马逊靠的是技术称霸市场,在成为垄断霸主后,又持续不断的巨额研发,始终在技术上保持优势,甚至像谷歌,还搞出了起家业务(搜索引擎)外,更劲爆的颠覆性技术:安卓系统、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

而阿里更多靠的是先发优势和商业模式创新:即首个把美国电商技术复制到中国,并创新出了符合中国特色国情的“开店免费模式”,一举击败亚马逊中国、Ebay等海外电商巨头。

可阿里巴巴能够复制,京东、拼多多、唯品会都能够复制,在技术上,大家谁也不比谁高明,阿里巴巴无法实现用技术垄断市场,或者始终保持竞争力。

至于商业模式创新,京东、拼多多、唯品会更不比阿里巴巴玩得差,京东玩重资产(自营销售+自建快递体系),拼多多找到了四五线和农村低价电商的黄金宝地,唯品会起家于服装大牌尾货的诱人折扣。

所以,在阿里巴巴的先发优势消耗殆尽后,就遇到了电商群狼的夹击,进退维谷,遭遇重大危机。

最后还是那句话:创新不重,技术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真的要做102年的企业,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用技术‘垄断’市场,比商业模式‘垄断’市场,要靠谱得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