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培养用户习惯、涨价,这已经是当下互联网创业的三部曲了。
互联网时代,谁能获取更多的用户,能让用户停留的时间越长,在合法的前提下,这家企业一定会成资本追赶的热门企业。
但当企业一旦开始以“烧钱”的行为抢夺市场之后,这种破坏的行为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他们破坏了市场的竞争机制,而资本是要赚钱的。
那些当初以低价“圈”来的用户最后都为成为买单者,因为当行业里一家独大之后,为了实现每年的利润增长,在市场天花板明显的情况下,提高单价就成了必然选择。
实际上,从2015年开始,资本就有一套成熟且完整的企业“催熟”机制,他们先通过“烧钱”的方式快速扶持几家企业,然后短期通过疯狂的补贴“圈”用户,然后通过企业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完成他们退出机制,直到最后有一两家企业胜出,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从刚开始的出行领域到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以及现在的外卖以及社区团购,无一不是这种套路。
以共享充电宝为例,从2018年至今,共享充电宝涨价已经涨了多少轮了?他们每次使用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其该有的价值。
从最初的0.5元/小时,现在有些场所、地段甚至都涨到了10元/小时,作为消费者,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充电宝的市场价格,那么10元一小时的充电宝的定价合理性在哪?随意定价是否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
当然,企业方认为企业要盈利,涨价无可厚非。但一年100%的跳涨对于市场来说,显然是承受不了的。
除了充电宝,如今一家独大的行业里,这样的现象还真不少见,我们是否注意到滴滴打车的费用变高了?店家是否注意到美团的佣金又调整了?
近期,滴滴因为“抽成比例过高”的问题再次上了热搜,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调高抽成比例而被吐槽了。但是掌握了话语权的平台,永远都是一副我们没有“盈利”、我们利润很少的嘴脸。
那么亏损的钱到底都去了哪里?我认为平台的“亏损”不是随意涨价的理由,他们需要透明的机制以及更为完善的监管。
就本次事件而言,“乘客付款154元,司机收款却只有95元”,高达近40%的抽佣比例,而滴滴方在深夜却回应称:
第一,抽成高于30%的订单占2.7%;
第二,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车费的比例不一致;
第三, 司机的具体收入=司机分成+司机补贴;
第四,直接降低“抽成”或失去供需调节的弹性;
第五,已成立司机委员会。
首先,对于滴滴半夜回应的这个问题,这是一种公关的常用手段。当然这也并非滴滴第一次被外界所诟病。而滴滴现在不管出什么问题,“态度”首先都很恭敬,但对于高佣金的问题真如滴滴说的那样吗?
根据新华社记者调查显示,多位网约车司机表示,最近平台的抽佣比例明显越来越来高,少则20%至25%,35%也是常有的事情,最高甚至都可以达到50%。
很显然,滴滴平台公布的数据与新华社的调查有一定的冲突,因为在偶然的抽查,以及普遍出现问题,实际上就是这种现象的正确反映。
当然这样不是第一次媒体曝光滴滴抽佣比例过高的问题了,实际上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之后,其抽佣的比例一直都在提高,且滴滴抽佣的比例其规则也并不透明,每一单浮动的抽成,也就导致了司机也不清楚具体的抽成规则。
然而,这并非滴滴一家的问题,美团外卖抽成问题也曾多次被诟病,但是美团一直还是我行我素。早在去年4月,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就曾发布了一份《广东餐饮行业致美团外卖交涉函》,指出美团外卖向餐饮企业收取的高额外卖佣金,采取排除公平竞争的独家条款,已经超过了餐饮企业的承受极限。
当时,美团也是一通“诉苦”,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3月26日,美团公布了2020年财报,财报显示,作为美团最大的收入来源,美团外卖2020年的交易总金额达到488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4.5%,四季度增幅更是接近40%。
财报还显示,截至2020年底,美团活跃商家为680万,逆势增长了10%。另外,2020年外卖佣金收入585.92亿元,同比增长18%。也就是说外卖业务佣金收入仍在提高。
综合而言,我认为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应当要有一些限制,不能任由一家独大,应该让市场处于一种有序公平的竞争状态,应该严厉打击通过资本低价补贴破坏市场的行为,因为当这些企业占据市场大多数份额时,他们最终会调整价格或者一鱼多吃,最终买单的还会是消费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