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文件类型和Linux系统目录结构详解
1. Linux系统文件类型
Linux 支持多种文件系统,包括ext2、ext3、vfat、ntfs、iso9660、jffs、romfs和nfs等,为了对各类文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Linux引入了虚拟文件系统VFS(Virtual File System),为各类文件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操作界面和应用编程接口。
Linux启动时,第一个必须挂载的是根文件系统;若系统不能从指定设备上挂载根文件系统,则系统会出错而退出启动。之后可以自动或手动挂载其他的文件系统。因此,一个系统中可以同时存在不同的文件系统。
不同的文件系统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根据存储设备的硬件特性、系统需求等有不同的应用场合。在嵌入式Linux应用中,主要的存储设备为 RAM(DRAM, SDRAM)和ROM(常采用FLASH存储器),常用的基于存储设备的文件系统类型包括:jffs2, yaffs, cramfs, romfs, ramdisk, ramfs/tmpfs等。
1.1 基于Flash的文件系统
Flash(闪存)作为嵌入式系统的主要存储媒介,有其自身的特性。Flash的写入操作只能把对应位置的1修改为0,而不能把0修改为1(擦除Flash就是把对应存储块的内容恢复为1),因此,一般情况下,向Flash写入内容时,需要先擦除对应的存储区间,这种擦除是以块(block)为 单位进行的。
闪存主要有NOR和NAND两种技术。Flash存储器的擦写次数是有限的,NAND闪存还有特殊的硬件接口和读写时序。因此,必须针对Flash的硬件特性设计符合应用要求的文件系统;传统的文件系统如ext2等,用作Flash的文件系统会有诸多弊端。
在嵌入式Linux下,MTD(Memory Technology Device,存储技术设备)为底层硬件(闪存)和上层(文件系统)之间提供一个统一的抽象接口,即Flash的文件系统都是基于MTD驱动层的(参见上面的Linux下的文件系统结构图)。使用MTD驱动程序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是专门针对各种非易失性存储器(以闪存为主)而设计的,因而它对Flash有更好的支持、管理和基于扇区的擦除、读/写操作接口。
顺便一提,一块Flash芯片可以被划分为多个分区,各分区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件系统;两块Flash芯片也可以合并为一个分区使用,采用一个文件系统。即文件系统是针对于存储器分区而言的,而非存储芯片。
支持在Flash上运行的常用文件系统有cramfs、jffs、jffs2、yaffs、yaffs2等。
如果想在Flash上实现读写操作,通常在NorFlash上我们会选取jffs及jffs2文件系统,在NandFlash上选用yaffs或yaffs2文件系统。Yaffs2文件系统支持大页(大于512字节/页)的NandFlash存储器。
它们也都是基于文件系统+mtd+flash设备的架构。linux-2.6.27后,内核加入了一种新型的flash文件系统UBI(Unsorted Block Images)。
1.1.1 jffs2
JFFS文件系统最早是由瑞典 Axis Communications公司基于Linux2.0的内核为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文件系统。JFFS2是RedHat公司基于JFFS开发的闪存文件系统,最初是针对RedHat公司的嵌入式产品eCos开发的嵌入式文件系统,所以JFFS2也可以用在Linux, uCLinux中。
Jffs2: 日志闪存文件系统版本2 (Journalling Flash FileSystem v2)
主要用于NOR型闪存,基于MTD驱动层,特点是:可读写的、支持数据压缩的、基于哈希表的日志型文件系统,并提供了崩溃/掉电安全保护,提供“写平衡”支持等。缺点主要是当文件系统已满或接近满时,因为垃圾收集的关系而使jffs2的运行速度大大放慢。
目前jffs3正在开发中。关于jffs系列文件系统的使用详细文档,可参考MTD补丁包中mtd-jffs-HOWTO.txt。
jffsx不适合用于NAND闪存主要是因为NAND闪存的容量一般较大,这样导致jffs为维护日志节点所占用的内存空间迅速增大,另外,jffsx文件系统在挂载时需要扫描整个FLASH的内容,以找出所有的日志节点,建立文件结构,对于大容量的NAND闪存会耗费大量时间。
1.1.2 affs/yaffs2
yaffs/yaffs2是专为嵌入式系统使用NAND型闪存而设计的一种日志型文件系统。与jffs2相比,它减少了一些功能(例如不支持数据压缩),所以速度更快,挂载时间很短,对内存的占用较小。另外,它还是跨平台的文件系统,除了Linux和eCos,还支持WinCE, pSOS和ThreadX等。
yaffs/yaffs2自带NAND芯片的驱动,并且为嵌入式系统提供了直接访问文件系统的API,用户可以不使用Linux中的MTD与VFS,直接对文件系统操作。当然,yaffs也可与MTD驱动程序配合使用。
yaffs与yaffs2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仅支持小页(512 Bytes) NAND闪存,后者则可支持大页(2KB) NAND闪存。同时,yaffs2在内存空间占用、垃圾回收速度、读/写速度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
- yaffs制作工具:mkyaffsimage
- yaffs2制作工具:mkyaffs2image(适合64M)、mkyaffs2image-128(适合128M以上)
命令:
- 生成yaffs2镜像文件:./mkyaffs2image-128M rootfs/ rootfs.yaffs2
- 生成yaffs镜像文件:./mkyaffsimage rootfs/ rootfs.yaffs
烧写:
tftp 0x30008000 rootfs.yaffs2
nand erase 0x580000 7a80000
nand write.yaffs 0x30008000 0x580000 dbb040
更多Linux后台架构师学习资料,视频,面试题,请私信
设置内核启动参数:
setenv bootargs "noinitrd root=/dev/mtdblock3 rootfstyle=yaffs2 console=ttySAC0,115200 init=/linuxrc mem=64M"
setenv bootcmd "nand read 0x30008000 0x80000 0x500000;bootm 0x30008000"
1.1.3 Cramfs:Compressed ROM File System
Cramfs是Linux的创始人Linus Torvalds参与开发的一种只读的压缩文件系统。它也基于MTD驱动程序。
在cramfs文件系统中,每一页(4KB)被单独压缩,可以随机页访问,其压缩比高达2:1,为嵌入式系统节省大量的Flash存储空间,使系统可通过更低容量的FLASH存储相同的文件,从而降低系统成本。
Cramfs文件系统以压缩方式存储,在运行时解压缩,所以不支持应用程序以XIP(eXecute In Place,芯片内执行)方式运行,所有的应用程序要求被拷到RAM里去运行,但这并不代表比Ramfs需求的RAM空间要大一点,因为Cramfs是采用分页压缩的方式存放档案,在读取档案时,不会一下子就耗用过多的内存空间,只针对目前实际读取的部分分配内存,尚没有读取的部分不分配内存空间,当我们读取的档案不在内存时,Cramfs文件系统自动计算压缩后的资料所存的位置,再即时解压缩到RAM中。
另外,它的速度快,效率高,其只读的特点有利于保护文件系统免受破坏,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由于以上特性,Cramfs在嵌入式系统中应用广泛。
但是它的只读属性同时又是它的一大缺陷,使得用户无法对其内容对进扩充。Cramfs映像通常是放在Flash中,但是也能放在别的文件系统里,使用loopback 设备可以把它安装别的文件系统里。
1.1.4 Romfs
传统型的Romfs文件系统是一种简单的、紧凑的、只读的文件系统,不支持动态擦写保存,按顺序存放数据,因而支持应用程序以 XIP(eXecute In Place,片内运行)方式运行,在系统运行时,节省RAM空间。uClinux系统通常采用Romfs文件系统。
1.1.5 ubifs
a)配置内核支持UBIFS
Device Drivers —>Memory Technology Device (MTD) support —>UBI – Unsorted block images —>Enable UBI
配置mtd支持UBI接口
File systems —>Miscellaneous filesystems —>UBIFS file system support
配置内核支持UBIFS文件系统
b)将一个MTD分区4挂载为UBIFS格式
● flash_eraseall /dev/mtd4 //擦除mtd4
● ubiattach /dev/ubi_ctrl -m 4 //和mtd4关联
● ubimkvol /dev/ubi0 -N rootfs -s 100MiB //设定volume 大小(不是固定值,可以用工具改变)及名称
● mount -t ubifs ubi0_0 /mnt/ubi或mount -t ubifs ubi0:rootfs /mnt/ubi
c)制作UBIFS文件系统
在制作UBI镜像时,需要首先确定以下几个参数:
MTD partition size; //对应的FLASH分区大小
flash physical eraseblock size; // FLASH物理擦除块大小
minimum flash input/output unit size; //最小的FLASH输入输出单元大小
for NAND flashes – sub-page size; //对于nand flash来说,子页大小
logical eraseblock size.//逻辑擦除块大小
参数可以由几种方式得到
a)如果使用的是2.6.30以后的内核,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工具从内核获得,如:mtdinfo –u。
b)之前的内核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 MTD partition size:从内核的分区表或cat /proc/mtd获得
● flash physical eraseblock size:从flash芯片手册中可以得到FLASH物理擦除块大小,或cat /proc/mtd
● minimum flash input/output unit size:
1)nor flash:通常是1个字节
2)nand falsh:一个页面
● sub-page size:通过flash手册获得
● logical eraseblock size:对于有子页的NAND FLASH来说,等于“物理擦除块大小-1页的大小”
c)也可以通过ubi和mtd连接时的产生的信息获取,如:
#modprobe ubi mtd=4 //ubi作为模块加载
或
#ubiattach /dev/ubi_ctrl -m 4 //通过ubiattach关联MTD
UBI: attaching mtd4 to ubi0
UBI: physical eraseblock size: 131072 bytes (128 KiB)
UBI: logical eraseblock size: 129024 bytes
UBI: smallest flash I/O unit: 2048
UBI: sub-page size: 512
UBI: VID header offset: 512 (aligned 512)
UBI: data offset: 2048
UBI: attached mtd4 to ubi0
更详细的解释参见
http://www.linux-mtd.infradead.org/doc/ubi.html#L_overhead
#mkfs.ubifs -r rootfs -m 2048 -e 129024 -c 812 -o ubifs.img
#ubinize -o ubi.img -m 2048 -p 128KiB -s 512 /home/lht/omap3530/tools/ubinize.cfg
- -r:制定文件内容的位置
- -m:页面大小
- -e:逻辑擦除块大小
- -p:物理擦除块大小
- -c:最大的逻辑擦除块数量
- 对我们这种情况,文件系统最多可以访问卷上的129024*812=100M空间
- -s:最小的硬件输入输出页面大小,如:k9f1208为256(上下半页访问)
其中,ubinize.cfg的内容为:
[ubifs]
mode=ubi
image=ubifs.img
vol_id=0
vol_size=100MiB
vol_type=dynamic
vol_name=rootfs
vol_flags=autoresize
利用uboot烧写、启动UBIFS镜像
a)烧写UBIFS镜像
OMAP3 DevKit8000 # mmcinit
OMAP3 DevKit8000 # fatload mmc 0:1 81000000 ubi.img
reading ubi.img
12845056 bytes read
OMAP3 DevKit8000 # nand unlock
device 0 whole chip
nand_unlock: start: 00000000, length: 268435456!
NAND flash successfully unlocked
OMAP3 DevKit8000 # nand ecc sw
OMAP3 DevKit8000 # nand erase 680000 7980000
NAND erase: device 0 offset 0x680000, size 0x7980000
Erasing at 0x7fe0000 -- 100% complete.
OK
OMAP3 DevKit8000 # nand write.i 81000000 680000 $(filesize)
NAND write: device 0 offset 0x680000, size 0xc40000
Writing data at 0x12bf800 -- 100% complete.
12845056 bytes written: OK
烧写过程和烧写内核镜像的过程一致,所以UBI文件系统应该不像yaffs文件系统那样用到了nand的OOB区域。
b)设置UBIFS文件系统作为根文件系统启动的参数
OMAP3 DevKit8000 # setenv bootargs console=ttyS2,115200n8 ubi.mtd=4 root=ubi0:rootfs
rootfstype=ubifs video=omapfb:mode:4.3inch_LCD
OMAP3 DevKit8000 # setenv bootcmd nand read.i 80300000 280000 200000;bootm 80300000
其他文件系 统:fat/fat32也可用于实际嵌入式系统的扩展存储器(例如PDA, Smartphone, 数码相机等的SD卡),这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与最流行的Windows桌面操作系统相兼容。ext2也可以作为嵌入式Linux的文件系统,不过将它用于 FLASH闪存会有诸多弊端。
1.2 基于RAM的文件系统
1.2.1 Ramdisk
RamDisk 就是将内存中的一块区域作为物理磁盘来使用的一种技术。它并非一个实际的文件系统,而是一种将实际的文件系统装入内存的机制,并且可以作为根文件系统。将一些经常被访问而又不会更改的文件(如只读的根文件系统)通过Ramdisk放在内存中,可以明显地提高系统的性能。在Linux的启动阶段,initrd提供了一套机制,可以将内核映像和根文件系统一起载入内存。
为了能够使用RamDisk 你的内核必须要支持:在编译内核时,要选中RAM disk support这一选项,会在配置文件中定义CONFIG_BLK_DEV_RAM。
为了让内核有能力在内核加载阶段就能装入RAMDISK,并运行其中的内容,要选中initial RAM disk(initrd) support 选项,会在配置文件中定义CONFIG_BLK_DEV_INITRD。
RamDisk是临时性的,所以没有带日志的文件系统的必要,所以我们一般做 ext2 就可以了。制作方式:
genext2fs -b 81920 -d rootfs ramdisk
gzip -9 -f ramdisk
mkimage -A arm -O linux -T ramdisk -C none -a 0x88080000 -n "ramdisk" -d ramdisk.gz ramdisk.img
在设置启动参数时:
setenv bootargs console=${console} ${optargs} root=/dev/ram0 rw ramdisk_size=81920
initrd=${rdaddr},80M rootfstype=${ramrootfstype}
其中,ramdisk_size=N这个参数告诉RAM磁盘驱动将RAM磁盘的大小设置为N k。RAM磁盘的大小会根据需要动态的增长,因此其大小有个上限加以限制以免它用光所有可用的内存而坏事。ramdisk_size这个参数实际是设置这个上限值的。
我们可以通过命令:dmesg | grep RAMDISK来查看这个上限值。要注意的是,这个值在系统运行阶段是不能再被修改的。尽管RAM磁盘的大小有个最大值,但我们可以指定需要使用的RAM磁盘的容量。当我们没有指定需要使用的RAM磁盘的容量,而直接在其上挂载文件系统时,它的容量是其上限值。
1.2.2 ramfs/tmpfs
Ramfs是Linus Torvalds开发的一种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工作于虚拟文件系统(VFS)层,不能格式化,可以创建多个,在创建时可以指定其最大能使用的内存大 小。(实际上,VFS本质上可看成一种内存文件系统,它统一了文件在内核中的表示方式,并对磁盘文件系统进行缓冲。)
Ramfs/tmpfs文件系统把所有的文件都放在RAM中,所以读/写操作发生在RAM中,可以用ramfs/tmpfs来存储一些临时性或经常要修改的数据,例如/tmp和/var目录,这样既避免了对Flash存储器的读写损耗,也提高了数据读写速度。
Ramfs/tmpfs相对于传统的Ramdisk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不能格式化,文件系统大小可随所含文件内容大小变化。
Tmpfs的一个缺点是当系统重新引导时会丢失所有数据。
1.3 网络文件系统NFS (Network File System)
NFS是由Sun开发并发展起来的一项在不同机器、不同操作系统之间通过网络共享文件的技术。在嵌入式Linux系统的开发调试阶段,可以利用该技术在主机上建立基于NFS的根文件系统,挂载到嵌入式设备,可以很方便地修改根文件系统的内容。
以上讨论的都是基于存储设备的文件系统(memory-based file system),它们都可用作Linux的根文件系统。实际上,Linux还支持逻辑的或伪文件系统(logical or pseudo file system),例如procfs(proc文件系统),用于获取系统信息,以及devfs(设备文件系统)和sysfs,用于维护设备文件。
2. Linux系统目录结构
在 Linux 或 Unix 操作系统中,所有的文件和目录都被组织成以一个根节点开始的倒置的树状结构。
linux文件系统的最顶端是/,我们称/为Linux的root(根目录),也就是 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Linux的文件系统的入口就是/,所有的目录、文件、设备都在/之下,/就是Linux文件系统的组织者,也是最上级的领导者。在根目录之下的既可以是目录,也可以是文件,而每一个目录中又可以包含子目录文件。如此反复就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文件系统。
2.1 FHS诞生
由于linux是开放源代码,最开始各大公司和团体根据linux的核心代码做各自的操作,编程。这样就造成在根下的目录的不同。这样就造成个人不能使用他人的linux系统的PC。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一些基本的配置,文件在哪里,这就造成了混乱。这就是FHS(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 )机构诞生的原因。该机构是linux爱好者自发的组成的一个团体,主要是是对linux做一些基本的要求,不至于是操作者换一台主机就成了linux的‘文盲’。
根据FHS(
http://www.pathname.com/fhs/)的官方文件指出,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让使用者可以了解到已安装软件通常放置于那个目录下, 所以他们希望独立的软件开发商、操作系统制作者、以及想要维护系统的用户,都能够遵循FHS的标准。 也就是说,FHS的重点在于规范每个特定的目录下应该要放置什么样子的数据而已。 这样做好处非常多,因为Linux操作系统就能够在既有的面貌下(目录架构不变)发展出开发者想要的独特风格。
可分享的(shareable) | 不可分享的(unshareable) | |
不变的(static) | /usr (软件放置处) | /etc (配置文件) |
/opt (第三方协力软件) | /boot (开机与核心档) | |
可变动的(variable) | /var/mail (使用者邮件信箱) | /var/run (程序相关) |
/var/spool/news (新闻组) | /var/lock (程序相关) |
四种类型:
1. 可分享的:
可以分享给其他系统挂载使用的目录,所以包括执行文件与用户的邮件等数据, 是能够分享给网络上其他主机挂载用的目录;
2. 不可分享的:
自己机器上面运作的装置文件或者是与程序有关的socket文件等, 由于仅与自身机器有关,所以当然就不适合分享给其他主机了。
3. 不变的:
有些数据是不会经常变动的,跟随着distribution而不变动。 例如函式库、文件说明文件、系统管理员所管理的主机服务配置文件等等;
4. 可变动的:
经常改变的数据,例如登录文件、一般用户可自行收受的新闻组等。
事实上,FHS针对目录树架构仅定义出三层目录底下应该放置什么数据而已,分别是底下这三个目录的定义:
- / (root, 根目录):与开机系统有关;
- /usr (unix software resource):与软件安装/执行有关;
- /var (variable):与系统运作过程有关。
2.1.1 根目录 (/) 的意义与内容
根目录是整个系统最重要的一个目录,因为不但所有的目录都是由根目录衍生出来的, 同时根目录也与开机/还原/系统修复等动作有关。 由于系统开机时需要特定的开机软件、核心文件、开机所需程序、 函式库等等文件数据,若系统出现错误时,根目录也必须要包含有能够修复文件系统的程序才行。 因为根目录是这么的重要,所以在FHS的要求方面,他希望根目录不要放在非常大的分区, 因为越大的分区内你会放入越多的数据,如此一来根目录所在分区就可能会有较多发生错误的机会。
因此FHS标准建议:根目录(/)所在分区应该越小越好, 且应用程序所安装的软件最好不要与根目录放在同一个分区内,保持根目录越小越好。 如此不但效能较佳,根目录所在的文件系统也较不容易发生问题。说白了,就是根目录和Windows的C盘一个样。
根据以上原因,FHS认为根目录(/)下应该包含如下子目录:
/bin
系统有很多放置执行档的目录,但/bin比较特殊。因为/bin放置的是在单人维护模式下还能够被操作的指令。在/bin底下的指令可以被root与一般帐号所使用,
主要有:cat,chmod(修改权限), chown, date, mv, mkdir, cp, bash等等常用的指令。
/boot
主要放置开机会使用到的档案,包括Linux核心档案以及开机选单与开机所需设定档等等。Linux kernel常用的档名为:vmlinuz ,如果使用的是grub这个开机管理程式,则还会存在/boot/grub/这个目录。
/dev
在Linux系统上,任何装置与周边设备都是以档案的型态存在于这个目录当中。 只要通过存取这个目录下的某个档案,就等于存取某个装置。比要重要的档案有/dev/null, /dev/zero, /dev/tty , /dev/lp*, / dev/hd*, /dev/sd*等等
/etc
系统主要的设定档几乎都放置在这个目录内,例如人员的帐号密码档、各种服务的启始档等等。 一般来说,这个目录下的各档案属性是可以让一般使用者查阅的,但是只有root有权力修改。 FHS建议不要放置可执行档(binary)在这个目录中。 比较重要的档案有:/etc/inittab, /etc/init.d/, /etc/modprobe.conf, /etc/X11/, /etc/fstab, /etc/sysconfig/等等。 另外,其下重要的目录有:/etc/init.d/ :所有服务的预设启动script都是放在这里的,例如要启动或者关闭iptables的话: /etc/init.d/iptables start、/etc/init.d/ iptables stop
/etc/xinetd.d/
这就是所谓的super daemon管理的各项服务的设定档目录。
/etc/X11/
与X Window有关的各种设定档都在这里,尤其是xorg.conf或XF86Config这两个X Server的设定档。
/home
这是系统预设的使用者家目录(home directory)。 在你新增一个一般使用者帐号时,预设的使用者家目录都会规范到这里来。比较重要的是,家目录有两种代号:
~ :代表当前使用者的家目录,而 ~guest:则代表用户名为guest的家目录。
/lib
系统的函式库非常的多,而/lib放置的则是在开机时会用到的函式库,以及在/bin或/sbin底下的指令会呼叫的函式库而已 。 什么是函式库呢?妳可以将他想成是外挂,某些指令必须要有这些外挂才能够顺利完成程式的执行之意。 尤其重要的是/lib/modules/这个目录,因为该目录会放置核心相关的模组(驱动程式)。
/media
media是媒体的英文,顾名思义,这个/media底下放置的就是可移除的装置。 包括软碟、光碟、DVD等等装置都暂时挂载于此。 常见的档名有:/media/floppy, /media/cdrom等等。
/mnt
如果妳想要暂时挂载某些额外的装置,一般建议妳可以放置到这个目录中。在古早时候,这个目录的用途与/media相同啦。 只是有了/media之后,这个目录就用来暂时挂载用了。
/opt
这个是给第三方协力软体放置的目录 。 什么是第三方协力软体啊?举例来说,KDE这个桌面管理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计画,不过他可以安装到Linux系统中,因此KDE的软体就建议放置到此目录下了。 另外,如果妳想要自行安装额外的软体(非原本的distribution提供的),那么也能够将你的软体安装到这里来。 不过,以前的Linux系统中,我们还是习惯放置在/usr/local目录下。
/root
系统管理员(root)的家目录。 之所以放在这里,是因为如果进入单人维护模式而仅挂载根目录时,该目录就能够拥有root的家目录,所以我们会希望root的家目录与根目录放置在同一个分区中。
/sbin
Linux有非常多指令是用来设定系统环境的,这些指令只有root才能够利用来设定系统,其他使用者最多只能用来查询而已。放在/sbin底下的为开机过程中所需要的,里面包括了开机、修复、还原系统所需要的指令。至于某些伺服器软体程式,一般则放置到/usr/sbin/当中。至于本机自行安装的软体所产生的系统执行档(system binary),则放置到/usr/local/sbin/当中了。常见的指令包括:fdisk, fsck, ifconfig, init, mkfs等等。
/srv
srv可以视为service的缩写,是一些网路服务启动之后,这些服务所需要取用的资料目录。 常见的服务例如WWW, FTP等等。 举例来说,WWW伺服器需要的网页资料就可以放置在/srv/www/里面。呵呵,看来平时我们编写的代码应该放到这里了。
/tmp
这是让一般使用者或者是正在执行的程序暂时放置档案的地方。这个目录是任何人都能够存取的,所以你需要定期的清理一下。当然,重要资料不可放置在此目录啊。 因为FHS甚至建议在开机时,应该要将/tmp下的资料都删除。
事实上FHS针对根目录所定义的标准就仅限于上表,不过仍旧有些目录也需要我们了解一下,具体如下:
/lost+found
这个目录是使用标准的ext2/ext3档案系统格式才会产生的一个目录,目的在于当档案系统发生错误时,将一些遗失的片段放置到这个目录下。 这个目录通常会在分割槽的最顶层存在,例如你加装一个硬盘于/disk中,那在这个系统下就会自动产生一个这样的目录/disk/lost+found
/proc
这个目录本身是一个虚拟文件系统(virtual filesystem)喔。 他放置的资料都是在内存当中,例如系统核心、行程资讯(process)(是进程吗?)、周边装置的状态及网络状态等等。因为这个目录下的资料都是在记忆体(内存)当中,所以本身不占任何硬盘空间。比较重要的档案(目录)例如: /proc/cpuinfo, /proc/dma, /proc/interrupts, /proc/ioports, /proc/net/*等等。呵呵,是虚拟内存吗[guest]?
/sys
这个目录其实跟/proc非常类似,也是一个虚拟的档案系统,主要也是记录与核心相关的资讯。 包括目前已载入的核心模组与核心侦测到的硬体装置资讯等等。 这个目录同样不占硬盘容量。
除了这些目录的内容之外,另外要注意的是,因为根目录与开机有关,开机过程中仅有根目录会被挂载, 其他分区则是在开机完成之后才会持续的进行挂载的行为。就是因为如此,因此根目录下与开机过程有关的目录, 就不能够与根目录放到不同的分区去。那哪些目录不可与根目录分开呢?有底下这些:
- /etc:配置文件
- /bin:重要执行档
- /dev:所需要的装置文件
- /lib:执行档所需的函式库与核心所需的模块
- /sbin:重要的系统执行文件
这五个目录千万不可与根目录分开在不同的分区。
更多Linux后台架构师学习资料,视频,面试题,请私信
2.1.2 /usr的意义与内容
依据FHS的基本定义,/usr里面放置的数据属于可分享的与不可变动的(shareable, static), 如果你知道如何透过网络进行分区的挂载(例如在服务器篇会谈到的NFS服务器),那么/usr确实可以分享给局域网络内的其他主机来使用喔。
/usr不是user的缩写,其实usr是Unix Software Resource的缩写, 也就是Unix操作系统软件资源所放置的目录,而不是用户的数据啦。这点要注意。 FHS建议所有软件开发者,应该将他们的数据合理的分别放置到这个目录下的次目录,而不要自行建立该软件自己独立的目录。
因为是所有系统默认的软件(distribution发布者提供的软件)都会放置到/usr底下,因此这个目录有点类似Windows 系统的C:Windows + C:Program files这两个目录的综合体,系统刚安装完毕时,这个目录会占用最多的硬盘容量。 一般来说,/usr的次目录建议有底下这些:
/usr/X11R6/
为X Window System重要数据所放置的目录,之所以取名为X11R6是因为最后的X版本为第11版,且该版的第6次释出之意。
/usr/bin/
绝大部分的用户可使用指令都放在这里。请注意到他与/bin的不同之处。(是否与开机过程有关)
/usr/include/
c/c++等程序语言的档头(header)与包含档(include)放置处,当我们以tarball方式 (*.tar.gz 的方式安装软件)安装某些数据时,会使用到里头的许多包含档。
/usr/lib/
包含各应用软件的函式库、目标文件(object file),以及不被一般使用者惯用的执行档或脚本(script)。 某些软件会提供一些特殊的指令来进行服务器的设定,这些指令也不会经常被系统管理员操作, 那就会被摆放到这个目录下啦。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使用的是X86_64的Linux系统, 那可能会有/usr/lib64/目录产生
/usr/local/
统管理员在本机自行安装自己下载的软件(非distribution默认提供者),建议安装到此目录, 这样会比较便于管理。举例来说,你的distribution提供的软件较旧,你想安装较新的软件但又不想移除旧版, 此时你可以将新版软件安装于/usr/local/目录下,可与原先的旧版软件有分别啦。 你可以自行到/usr/local去看看,该目录下也是具有bin, etc, include, lib…的次目录
/usr/sbin/
非系统正常运作所需要的系统指令。最常见的就是某些网络服务器软件的服务指令(daemon)
/usr/share/
放置共享文件的地方,在这个目录下放置的数据几乎是不分硬件架构均可读取的数据, 因为几乎都是文本文件嘛。在此目录下常见的还有这些次目录:/usr/share/man:联机帮助文件
/usr/share/doc
软件杂项的文件说明
/usr/share/zoneinfo
与时区有关的时区文件
/usr/src/
一般原始码建议放置到这里,src有source的意思。至于核心原始码则建议放置到/usr/src/linux/目录下。
2.1.3 /var的意义与内容
如果/usr是安装时会占用较大硬盘容量的目录,那么/var就是在系统运作后才会渐渐占用硬盘容量的目录。 因为/var目录主要针对常态性变动的文件,包括缓存(cache)、登录档(log file)以及某些软件运作所产生的文件, 包括程序文件(lock file, run file),或者例如MySQL数据库的文件等等。常见的次目录有:
/var/cache/
应用程序本身运作过程中会产生的一些暂存档
/var/lib/
程序本身执行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数据文件放置的目录。在此目录下各自的软件应该要有各自的目录。 举例来说,MySQL的数据库放置到/var/lib/mysql/而rpm的数据库则放到/var/lib/rpm去
/var/lock/
某些装置或者是文件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应用程序所使用,如果同时有两个程序使用该装置时, 就可能产生一些错误的状况,因此就得要将该装置上锁(lock),以确保该装置只会给单一软件所使用。 举例来说,刻录机正在刻录一块光盘,你想一下,会不会有两个人同时在使用一个刻录机烧片? 如果两个人同时刻录,那片子写入的是谁的数据?所以当第一个人在刻录时该刻录机就会被上锁, 第二个人就得要该装置被解除锁定(就是前一个人用完了)才能够继续使用
/var/log/
非常重要。这是登录文件放置的目录。里面比较重要的文件如/var/log/messages, /var/log/wtmp(记录登入者的信息)等。
/var/mail/
放置个人电子邮件信箱的目录,不过这个目录也被放置到/var/spool/mail/目录中,通常这两个目录是互为链接文件。
/var/run/
某些程序或者是服务启动后,会将他们的PID放置在这个目录下
/var/spool/
这个目录通常放置一些队列数据,所谓的“队列”就是排队等待其他程序使用的数据。 这些数据被使用后通常都会被删除。举例来说,系统收到新信会放置到/var/spool/mail/中, 但使用者收下该信件后该封信原则上就会被删除。信件如果暂时寄不出去会被放到/var/spool/mqueue/中, 等到被送出后就被删除。如果是工作排程数据(crontab),就会被放置到/var/spool/cron/目录中。
由于FHS仅是定义出最上层(/)及次层(/usr, /var)的目录内容应该要放置的文件或目录数据, 因此,在其他次目录层级内,就可以随开发者自行来配置了。
2.1.4 目录树(directory tree)
在Linux底下,所有的文件与目录都是由根目录开始的。那是所有目录与文件的源头, 然后再一个一个的分支下来,因此,我们也称这种目录配置方式为:目录树(directory tree), 这个目录树的主要特性有:
目录树的启始点为根目录 (/, root);
每一个目录不止能使用本地端的 partition 的文件系统,也可以使用网络上的 filesystem 。举例来说, 可以利用 Network File System (NFS) 服务器挂载某特定目录等。
每一个文件在此目录树中的文件名(包含完整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我们将整个目录树以图的方法来显示,并且将较为重要的文件数据列出来的话,那么目录树架构就如下图所示:
以下是对这些目录的解释:
/:根目录
一般根目录下只存放目录,不要存放文件,/etc、/bin、/dev、/lib、/sbin应该和根目录放置在一个分区中。
/bin
/usr/bin:bin是Binary的缩写, 这个目录存放着最经常使用的命令。例如cp、ls、cat,等等。
/boot
这里存放的是启动Linux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包括一些连接文件以及镜像文件。/boot/vmlinuz为linux的内核文件,以及/boot/gurb。建议单独分区,分区大小100M即可。
/dev
dev是Device(设备)的缩写, 该目录下存放的是Linux的外部设备文件,在Linux中访问设备的方式和访问文件的方式是相同的。访问该目录下某个文件,相当于访问某个设备,其功能类似DOS下的.sys和Win下的.vxd。例如:/dev/hda代表第一个物理IDE硬盘。常用的是挂载光驱mount /dev/cdrom /mnt。
/etc
这个目录用来存放所有的系统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文件和子目录。不建议在此目录下存放可执行文件,重要的配置文件有/etc/inittab、/etc/fstab、/etc/init.d、/etc/X11、/etc/sysconfig、/etc/xinetd.d修改配置文件之前记得备份。注:/etc/X11存放与x windows有关的设置。
/home
用户的主目录,在Linux中,系统默认的用户家目录,新增用户账号时,用户的家目录都存放在此目录下,~表示当前用户的家目录,比如说有个用户叫zhong,那他的主目录就是/home/zhong也可以用~zhong表示。建议单独分区,并设置较大的磁盘空间,方便用户存放数据。
/lib
/usr/lib:/usr/local/lib:这个目录里存放着系统最基本的动态连接共享库,其作用类似于Windows里的DLL文件。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用到这些共享库。系统使用的函数库的目录,程序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用一些额外的参数时需要函数库的协助,比较重要的目录为/lib/modules。
/lost+found
这个目录一般情况下是空的,当系统不正常关机后,这里就成了一些无家可归的文件的避难所。对了,有点类似于DOS下的.chk文件。系统异常产生错误时,会将一些遗失的片段放置于此目录下,通常这个目录会自动出现在装置目录下。如加载硬盘于/disk 中,此目录下就会自动产生目录/disk/lost+found
/media
linux系统会自动识别一些设备,例如U盘、光驱等等,当识别后,linux会把识别的设备挂载到这个目录下。
/mnt
系统提供该目录是为了让用户临时挂载别的文件系统的,我们可以将光驱挂载在/mnt/上,然后进入该目录就可以查看光驱里的内容了。光盘默认挂载点,通常光盘挂载于/mnt/cdrom下,也不一定,可以选择任意位置进行挂载。
/opt
这是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所摆放的目录。比如你安装一个ORACLE数据库则就可以放到这个目录下。默认是空的。如:FC4使用的Fedora 社群开发软件,如果想要自行安装新的KDE 桌面软件,可以将该软件安装在该目录下。以前的 Linux 系统中,习惯放置在 /usr/local 目录下。
/proc
此目录的数据都在内存中,如系统核心,外部设备,网络状态,由于数据都存放于内存中,所以不占用磁盘空间,比较重要的目录有/proc/cpuinfo、/proc/interrupts、/proc/dma、/proc/ioports、/proc/net/*等。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的目录,它是系统内存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
这个目录的内容不在硬盘上而是在内存里,我们也可以直接修改里面的某些文件,比如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来屏蔽主机的ping命令,使别人无法ping你的机器:echo 1 >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nore_all
/root
该目录为系统管理员,也称作超级权限者的用户主目录。系统管理员root的家目录,系统第一个启动的分区为/,所以最好将/root和/放置在一个分区下。
/sbin
/usr/sbin:/usr/local/sbin:s就是Super User的意思,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程序。放置系统管理员使用的可执行命令,如fdisk、shutdown、mount等。与/bin不同的是,这几个目录是给系统管理员root使用的命令,一般用户只能”查看”而不能设置和使用。
/selinux
这个目录是Redhat/CentOS所特有的目录,Selinux是一个安全机制,类似于windows的防火墙,但是这套机制比较复杂,这个目录就是存放selinux相关的文件的。
/srv
该目录存放一些服务启动之后需要提取的数据。服务启动之后需要访问的数据目录,如www服务需要访问的网页数据存放在/srv/www内。
/sys
这是linux2.6内核的一个很大的变化。该目录下安装了2.6内核中新出现的一个文件系统 sysfs 。sysfs文件系统集成了下面3种文件系统的信息:针对进程信息的proc文件系统、针对设备的devfs文件系统以及针对伪终端的devpts文件系统。该文件系统是内核设备树的一个直观反映。当一个内核对象被创建的时候,对应的文件和目录也在内核对象子系统中被创建。
/tmp
这个目录是用来存放一些临时文件的。一般用户或正在执行的程序临时存放文件的目录,任何人都可以访问,重要数据不可放置在此目录下。
/var
这个目录中存放着在不断扩充着的东西,包括各种日志文件。为了保持/usr的相对稳定,那些经常被修改的目录可以放在这个目录下,实际上许多系统管理员都是这样干的。顺带说一下系统的日志文件就在/var/log目录中。放置系统执行过程中经常变化的文件,如随时更改的日志文件/var/log,/var/log/message:所有的登录文件存放目录,/var/spool/mail:邮件存放的目录,/var/run:程序或服务启动后,其PID存放在该目录下。建议单独分区,设置较大的磁盘空间。
/usr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用户的很多应用程序和文件都放在这个目录下,类似与windows下的program files目录。应用程序存放目录,/usr/bin存放应用程序,/usr/share存放共享数据,/usr/lib存放不能直接运行的,却是许多程序运行所必需的一些函数库文件。/usr/local:存放软件升级包。/usr/share/doc:系统说明文件存放目录。/usr/share/man: 程序说明文件存放目录,使用 man ls时会查询
/usr/share/man/man1/ls.1.gz的内容建议单独分区,设置较大的磁盘空间。
2.1.5 绝对路径与相对路径
除了需要特别注意的FHS目录配置外,在文件名部分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因为根据档名写法的不同,也可将所谓的路径(path)定义为绝对路径(absolute)与相对路径(relative)。 这两种文件名/路径的写法依据是这样的:
- 绝对路径:由根目录(/)开始写起的文件名或目录名称, 例如 /home/dmtsai/.bashrc;
- 相对路径:相对于目前路径的文件名写法。
例如 ./home/dmtsai 或
http://www.cnblogs.com/home/dmtsai/ 等等。反正开头不是 / 就属于相对路径的写法
而你必须要了解,相对路径是以你当前所在路径的相对位置来表示的。举例来说,你目前在 /home 这个目录下, 如果想要进入 /var/log 这个目录时,可以怎么写呢?
cd /var/log (absolute)
cd ../var/log (relative)
因为你在 /home 底下,所以要回到上一层 (../) 之后,才能继续往 /var 来移动的,特别注意这两个特殊的目录:
. :代表当前的目录,也可以使用 ./ 来表示;
.. :代表上一层目录,也可以 ../ 来代表。
这个 . 与 .. 目录概念是很重要的,你常常会看到 cd .. 或 ./command 之类的指令下达方式, 就是代表上一层与目前所在目录的工作状态。
如果一个目录或文件名以一个点 . 开始,表示这个目录或文件是一个隐藏目录或文件(如:.bashrc)。即以默认方式查找时,不显示该目录或文件。ls -a 能看见所有目录或文件(包括隐藏的)。
实例1:如何先进入/var/spool/mail/目录,再进入到/var/spool/cron/目录内?
命令:
cd /var/spool/mail
cd ../cron
说明:
由于/var/spool/mail与/var/spool/cron是同样在/var/spool/目录中。如此就不需要在由根目录开始写起了。这个相对路径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对于某些软件开发商来说。 一般来说,软件开发商会将数据放置到/usr/local/里面的各相对目录。 但如果用户想要安装到不同目录呢?就得要使用相对路径。
实例2:网络文件常常提到类似 ./run.sh之类的数据,这个指令的意义为何?
说明:
由于指令的执行需要变量的支持,若你的执行文件放置在本目录,并且本目录并非正规的执行文件目录(/bin, /usr/bin等为正规),此时要执行指令就得要严格指定该执行档。./代表本目录的意思,所以./run.sh代表执行本目录下, 名为run.sh的文件。
2.1.6 几个比较重要的目录
在linux系统中,有几个目录是比较重要的,平时需要注意不要误删除或者随意更改内部文件。
/etc
这个目录相当重要,如前所述,这个是系统中的配置文件,如果你更改了该目录下的某个文件可能会导致系统不能启动。你的开机与系统数据文件均在这个目录之下,因此当这个目录被破坏,那你的系统大概也就差不多该死掉了!而在往后的文件中,你会发现我们常常使用这个目录下的 /etc/rc.d/init.d 这个子目录,因为这个 init.d 子目录是开启一些 Linux 系统服务的 scripts的地方。而在 /etc/rc.d/rc.local 这个文件是开机的执行档。
/bin, /sbin, /usr/bin, /usr/sbin
这是系统预设的执行文件的放置目录,比如 ls 就是在/bin/ls 目录下的,例如 root 常常使用的 userconf, netconf, perl, gcc, c++ 等等的数据都放在这几个目录中,所以如果你在提示字符下找不到某个执行档时,可以在这四个目录中查一查!其中, /bin, /usr/bin 是给系统用户(除root外的通用户)使用的指令,而 /sbin, /usr/sbin 则是给系统管理员使用的指令!
/usr/local
这是系统预设的让你安装你后来升级的套件的目录。例如,当你发现有更新的 Web 套件(如 Apache )可以安装,而你又不想以 rpm 的方式升级你的套件,则你可以将 apache 这个套件安装在 /usr/local 底下。安装在这里有个好处,因为目前大家的系统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如果你的系统要让别人接管的话,也比较容易上手呀!也比较容易找得到数据!因此,如果你有需要的话,通常我都会将 /usr/local/bin 这个路径加到我的 path 中。
/home
这个是系统将有账号的人口的家目录设置的地方。
/var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系统上跑了很多程序,那么每个程序都会有相应的日志产生,而这些日志就被记录到这个目录下,具体在/var/log 目录下,不论是登入、各类服务的问题发生时的记录、以及常态性的服务记录等等的记录目录,所以当你的系统有问题时,就需要来这个目录记录的文件数据中察看问题的所在啰!另外mail的预设放置也是在这里。
/usr/share/man, /usr/local/man
这两个目录为放置各类套件说明档的地方,例如你如果执行 man man,则系统会自动去找这两个目录下的所有说明文件。
2.1.7 详解几个目录
/dev
dev是设备(device)的英文缩写。/dev这个目录对所有的用户都十分重要。因为在这个目录中包含了所有Linux系统中使用的外部设备。但是这里并不是放的外部设备的驱动程序,这一点和windows,dos操作系统不一样。它实际上是一个访问这些外部设备的端口。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去访问这些外部设备,和访问一个文件,一个目录没有任何区别。
Linux沿袭Unix的风格,将所有设备认成是一个文件。
设备文件分为两种:块设备文件(b)和字符设备文件(c)
设备文件一般存放在/dev目录下,对常见设备文件作如下说明:
/dev/hd[a-t]:IDE设备
/dev/sd[a-z]:SCSI设备
/dev/fd[0-7]:标准软驱
/dev/md[0-31]:软raid设备
/dev/loop[0-7]:本地回环设备
/dev/ram[0-15]:内存
/dev/null:无限数据接收设备,相当于黑洞
/dev/zero:无限零资源
/dev/tty[0-63]:虚拟终端
/dev/ttyS[0-3]:串口
/dev/lp[0-3]:并口
/dev/console:控制台
/dev/fb[0-31]:framebuffer
/dev/cdrom => /dev/hdc
/dev/modem => /dev/ttyS[0-9]
/dev/pilot => /dev/ttyS[0-9]
/dev/random:随机数设备
/dev/urandom:随机数设备
/dev目录下的节点是怎么创建的? ---> devf或者udev会自动帮你创建得。
kobject是sysfs文件系统的基础,udev通过监测、检测sysfs来获取新创建的设备的。
/etc
包含很多文件.许多网络配置文件也在/etc 中
./etc/rc or /etc/rc.d or /etc/rc*.d :启动、或改变运行级时运行的scripts或scripts的目录.
/etc/passwd:用户数据库,其中的域给出了用户名、真实姓名、家目录、加密的口令和用户的其他信息.
/etc/fstab:启动时mount -a命令(在/etc/rc 或等效的启动文件中)自动mount的文件系统列表. Linux下,也包括用swapon -a启用的swap区的信息.
/etc/group:类似/etc/passwd ,但说明的不是用户而是组.
/etc/inittab:init 的配置文件.
/etc/issue:getty 在登录提示符前的输出信息.通常包括系统的一段短说明或欢迎信息.内容由系统管理员确定.
/etc/motd:Message Of The Day,成功登录后自动输出.内容由系统管理员确定.经常用于通告信息,如计划关机时间的警告.
/etc/mtab:当前安装的文件系统列表.由scripts初始化,并由mount 命令自动更新.需要一个当前安装的文件系统的列表时使用,例如df 命令.
/etc/shadow:在安装了影子口令软件的系统上的影子口令文件.影子口令文件将/etc/passwd 文件中的加密口令移动到/etc/shadow 中,而后者只对root可读.这使破译口令更困难.
/etc/login.defs:login 命令的配置文件.
/etc/printcap:类似/etc/termcap ,但针对打印机.语法不同.
/etc/profile , /etc/csh.login , /etc/csh.cshrc:登录或启动时Bourne或C shells执行的文件.这允许系统管理员为所有用户建立全局缺省环境.
/etc/securetty:确认安全终端,即哪个终端允许root登录.一般只列出虚拟控制台,这样就不可能(至少很困难)通过modem或网络闯入系统并得到超级用户特权.
/etc/shells:列出可信任的shell.chsh 命令允许用户在本文件指定范围内改变登录shell.提供一台机器FTP服务的服务进程ftpd 检查用户shell是否列在 /etc/shells 文件中,如果不是将不允许该用户登录.
/etc/sysconfig:网络配置相关目录
2.2 /proc:目录
档名 文件内容
/proc/cmdline: 加载 kernel 时所下达的相关参数!查阅此文件,可了解系统是如何启动的!
/proc/cpuinfo :本机的 CPU 的相关资讯,包含时脉、类型与运算功能等
/proc/devices :这个文件记录了系统各个主要装置的主要装置代号,与 mknod 有关呢!
/proc/filesystems: 目前系统已经加载的文件系统罗!
/proc/interrupts :目前系统上面的 IRQ 分配状态。
/proc/ioports :目前系统上面各个装置所配置的 I/O 位置。
/proc/kcore :这个就是内存的大小啦!好大对吧!但是不要读他啦!
/proc/loadavg:还记得 top 以及 uptime 吧?没错!上头的三个平均数值就是记录在此!
/proc/meminfo :使用 free 列出的内存资讯,嘿嘿!在这里也能够查阅到!
/proc/modules :目前我们的 Linux 已经加载的模块列表,也可以想成是驱动程序啦!
/proc/mounts :系统已经挂载的数据,就是用 mount 这个命令呼叫出来的数据啦!
/proc/swaps :到底系统挂加载的内存在哪里?呵呵!使用掉的 partition 就记录在此啦!
/proc/partitions: 使用 fdisk -l 会出现目前所有的 partition 吧?在这个文件当中也有纪录喔!
/proc/pci :在 PCI 汇流排上面,每个装置的详细情况!可用 lspci 来查阅!
/proc/uptime: 就是用 uptime 的时候,会出现的资讯啦!
/proc/version :核心的版本,就是用 uname -a 显示的内容啦!
/proc/bus/* :一些汇流排的装置,还有 U盘 的装置也记录在此喔!
档名 文件内容
/proc/cmdline: 加载 kernel 时所下达的相关参数!查阅此文件,可了解系统是如何启动的!
/proc/cpuinfo :本机的 CPU 的相关资讯,包含时脉、类型与运算功能等
/proc/devices :这个文件记录了系统各个主要装置的主要装置代号,与 mknod 有关呢!
/proc/filesystems: 目前系统已经加载的文件系统罗!
/proc/interrupts :目前系统上面的 IRQ 分配状态。
/proc/ioports :目前系统上面各个装置所配置的 I/O 位址。
/proc/kcore :这个就是内存的大小啦!好大对吧!但是不要读他啦!
/proc/loadavg:还记得 top 以及 uptime 吧?没错!上头的三个平均数值就是记录在此!
/proc/meminfo :使用 free 列出的内存资讯,嘿嘿!在这里也能够查阅到!
/proc/modules :目前我们的 Linux 已经加载的模块列表,也可以想成是驱动程序啦!
/proc/mounts :系统已经挂载的数据,就是用 mount 这个命令呼叫出来的数据啦!
/proc/swaps :到底系统挂加载的内存在哪里?呵呵!使用掉的 partition 就记录在此啦!
/proc/partitions: 使用 fdisk -l 会出现目前所有的 partition 吧?在这个文件当中也有纪录喔!
/proc/pci :在 PCI 汇流排上面,每个装置的详细情况!可用 lspci 来查阅!
/proc/uptime: 就是用 uptime 的时候,会出现的资讯啦!
/proc/version :核心的版本,就是用 uname -a 显示的内容啦!
/proc/bus/* :一些汇流排的装置,还有 U盘 的装置也记录在此喔!
2.3 /usr:目录
/usr :文件系统经常很大,因为所有程序安装在这里. /usr 里的所有文件一般来自Linux distribution;本地安装的程序和其他东西在/usr/local 下.这样可能在升级新版系统或新distribution时无须重新安装全部程序.
/usr/etc: 存放设置文件
/usr/games: 存放游戏和教学文件
/usr/include :存放C开发工具的头文件
/usr/share :存放结构独立的数据
/usr/bin :几乎所有用户命令.有些命令在/bin 或/usr/local/bin 中.
/usr/sbin :根文件系统不必要的系统管理命令,例如多数服务程序.
/usr/share/man , /usr/share/info , /usr/share/doc: 手册页、GNU信息文档和各种其他文档文件.
/usr/include: C编程语言的头文件.为了一致性这实际上应该在/usr/lib 下,但传统上支持这个名字.
/usr/lib :程序或子系统的不变的数据文件,包括一些site-wide配置文件.名字lib来源于库(library); 编程的原始库存在/usr/lib 里.
/usr/local :本地安装的软件和其他文件放在这里.
/usr/src: 存放程序的源代码
2.4 /var:目录
/var :包括系统一般运行时要改变的数据.每个系统是特定的,即不通过网络与其他计算机共享.
/var/catman:当要求格式化时的man页的cache.man页的源文件一般存在/usr/man/man* 中;有些man页可能有预格式化的版本,存在/usr/man/cat* 中.而其他的man页在第一次看时需要格式化,格式化完的版本存在/var/man 中,这样其他人再看相同的页时就无须等待格式化了. (/var/catman 经常被清除,就像清除临时目录一样.)
/var/lib :系统正常运行时要改变的文件.
/var/local:/usr/local 中安装的程序的可变数据(即系统管理员安装的程序).注意,如果必要,即使本地安装的程序也会使用其他/var 目录,例如/var/lock .
Linux系统文件类型和Linux系统目录结构详解
1. Linux系统文件类型
Linux 支持多种文件系统,包括ext2、ext3、vfat、ntfs、iso9660、jffs、romfs和nfs等,为了对各类文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Linux引入了虚拟文件系统VFS(Virtual File System),为各类文件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操作界面和应用编程接口。
Linux启动时,第一个必须挂载的是根文件系统;若系统不能从指定设备上挂载根文件系统,则系统会出错而退出启动。之后可以自动或手动挂载其他的文件系统。因此,一个系统中可以同时存在不同的文件系统。
不同的文件系统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根据存储设备的硬件特性、系统需求等有不同的应用场合。在嵌入式Linux应用中,主要的存储设备为 RAM(DRAM, SDRAM)和ROM(常采用FLASH存储器),常用的基于存储设备的文件系统类型包括:jffs2, yaffs, cramfs, romfs, ramdisk, ramfs/tmpfs等。
1.1 基于Flash的文件系统
Flash(闪存)作为嵌入式系统的主要存储媒介,有其自身的特性。Flash的写入操作只能把对应位置的1修改为0,而不能把0修改为1(擦除Flash就是把对应存储块的内容恢复为1),因此,一般情况下,向Flash写入内容时,需要先擦除对应的存储区间,这种擦除是以块(block)为 单位进行的。
闪存主要有NOR和NAND两种技术。Flash存储器的擦写次数是有限的,NAND闪存还有特殊的硬件接口和读写时序。因此,必须针对Flash的硬件特性设计符合应用要求的文件系统;传统的文件系统如ext2等,用作Flash的文件系统会有诸多弊端。
在嵌入式Linux下,MTD(Memory Technology Device,存储技术设备)为底层硬件(闪存)和上层(文件系统)之间提供一个统一的抽象接口,即Flash的文件系统都是基于MTD驱动层的(参见上面的Linux下的文件系统结构图)。使用MTD驱动程序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是专门针对各种非易失性存储器(以闪存为主)而设计的,因而它对Flash有更好的支持、管理和基于扇区的擦除、读/写操作接口。
顺便一提,一块Flash芯片可以被划分为多个分区,各分区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件系统;两块Flash芯片也可以合并为一个分区使用,采用一个文件系统。即文件系统是针对于存储器分区而言的,而非存储芯片。
支持在Flash上运行的常用文件系统有cramfs、jffs、jffs2、yaffs、yaffs2等。
如果想在Flash上实现读写操作,通常在NorFlash上我们会选取jffs及jffs2文件系统,在NandFlash上选用yaffs或yaffs2文件系统。Yaffs2文件系统支持大页(大于512字节/页)的NandFlash存储器。
它们也都是基于文件系统+mtd+flash设备的架构。linux-2.6.27后,内核加入了一种新型的flash文件系统UBI(Unsorted Block Images)。
1.1.1 jffs2
JFFS文件系统最早是由瑞典 Axis Communications公司基于Linux2.0的内核为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文件系统。JFFS2是RedHat公司基于JFFS开发的闪存文件系统,最初是针对RedHat公司的嵌入式产品eCos开发的嵌入式文件系统,所以JFFS2也可以用在Linux, uCLinux中。
Jffs2: 日志闪存文件系统版本2 (Journalling Flash FileSystem v2)
主要用于NOR型闪存,基于MTD驱动层,特点是:可读写的、支持数据压缩的、基于哈希表的日志型文件系统,并提供了崩溃/掉电安全保护,提供“写平衡”支持等。缺点主要是当文件系统已满或接近满时,因为垃圾收集的关系而使jffs2的运行速度大大放慢。
目前jffs3正在开发中。关于jffs系列文件系统的使用详细文档,可参考MTD补丁包中mtd-jffs-HOWTO.txt。
jffsx不适合用于NAND闪存主要是因为NAND闪存的容量一般较大,这样导致jffs为维护日志节点所占用的内存空间迅速增大,另外,jffsx文件系统在挂载时需要扫描整个FLASH的内容,以找出所有的日志节点,建立文件结构,对于大容量的NAND闪存会耗费大量时间。
1.1.2 affs/yaffs2
yaffs/yaffs2是专为嵌入式系统使用NAND型闪存而设计的一种日志型文件系统。与jffs2相比,它减少了一些功能(例如不支持数据压缩),所以速度更快,挂载时间很短,对内存的占用较小。另外,它还是跨平台的文件系统,除了Linux和eCos,还支持WinCE, pSOS和ThreadX等。
yaffs/yaffs2自带NAND芯片的驱动,并且为嵌入式系统提供了直接访问文件系统的API,用户可以不使用Linux中的MTD与VFS,直接对文件系统操作。当然,yaffs也可与MTD驱动程序配合使用。
yaffs与yaffs2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仅支持小页(512 Bytes) NAND闪存,后者则可支持大页(2KB) NAND闪存。同时,yaffs2在内存空间占用、垃圾回收速度、读/写速度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
- yaffs制作工具:mkyaffsimage
- yaffs2制作工具:mkyaffs2image(适合64M)、mkyaffs2image-128(适合128M以上)
命令:
- 生成yaffs2镜像文件:./mkyaffs2image-128M rootfs/ rootfs.yaffs2
- 生成yaffs镜像文件:./mkyaffsimage rootfs/ rootfs.yaffs
烧写:
tftp 0x30008000 rootfs.yaffs2
nand erase 0x580000 7a80000
nand write.yaffs 0x30008000 0x580000 dbb040
更多Linux后台架构师学习资料,视频,面试题,请私信
设置内核启动参数:
setenv bootargs "noinitrd root=/dev/mtdblock3 rootfstyle=yaffs2 console=ttySAC0,115200 init=/linuxrc mem=64M"
setenv bootcmd "nand read 0x30008000 0x80000 0x500000;bootm 0x30008000"
1.1.3 Cramfs:Compressed ROM File System
Cramfs是Linux的创始人Linus Torvalds参与开发的一种只读的压缩文件系统。它也基于MTD驱动程序。
在cramfs文件系统中,每一页(4KB)被单独压缩,可以随机页访问,其压缩比高达2:1,为嵌入式系统节省大量的Flash存储空间,使系统可通过更低容量的FLASH存储相同的文件,从而降低系统成本。
Cramfs文件系统以压缩方式存储,在运行时解压缩,所以不支持应用程序以XIP(eXecute In Place,芯片内执行)方式运行,所有的应用程序要求被拷到RAM里去运行,但这并不代表比Ramfs需求的RAM空间要大一点,因为Cramfs是采用分页压缩的方式存放档案,在读取档案时,不会一下子就耗用过多的内存空间,只针对目前实际读取的部分分配内存,尚没有读取的部分不分配内存空间,当我们读取的档案不在内存时,Cramfs文件系统自动计算压缩后的资料所存的位置,再即时解压缩到RAM中。
另外,它的速度快,效率高,其只读的特点有利于保护文件系统免受破坏,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由于以上特性,Cramfs在嵌入式系统中应用广泛。
但是它的只读属性同时又是它的一大缺陷,使得用户无法对其内容对进扩充。Cramfs映像通常是放在Flash中,但是也能放在别的文件系统里,使用loopback 设备可以把它安装别的文件系统里。
1.1.4 Romfs
传统型的Romfs文件系统是一种简单的、紧凑的、只读的文件系统,不支持动态擦写保存,按顺序存放数据,因而支持应用程序以 XIP(eXecute In Place,片内运行)方式运行,在系统运行时,节省RAM空间。uClinux系统通常采用Romfs文件系统。
1.1.5 ubifs
a)配置内核支持UBIFS
Device Drivers —>Memory Technology Device (MTD) support —>UBI – Unsorted block images —>Enable UBI
配置mtd支持UBI接口
File systems —>Miscellaneous filesystems —>UBIFS file system support
配置内核支持UBIFS文件系统
b)将一个MTD分区4挂载为UBIFS格式
● flash_eraseall /dev/mtd4 //擦除mtd4
● ubiattach /dev/ubi_ctrl -m 4 //和mtd4关联
● ubimkvol /dev/ubi0 -N rootfs -s 100MiB //设定volume 大小(不是固定值,可以用工具改变)及名称
● mount -t ubifs ubi0_0 /mnt/ubi或mount -t ubifs ubi0:rootfs /mnt/ubi
c)制作UBIFS文件系统
在制作UBI镜像时,需要首先确定以下几个参数:
MTD partition size; //对应的FLASH分区大小
flash physical eraseblock size; // FLASH物理擦除块大小
minimum flash input/output unit size; //最小的FLASH输入输出单元大小
for NAND flashes – sub-page size; //对于nand flash来说,子页大小
logical eraseblock size.//逻辑擦除块大小
参数可以由几种方式得到
a)如果使用的是2.6.30以后的内核,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工具从内核获得,如:mtdinfo –u。
b)之前的内核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 MTD partition size:从内核的分区表或cat /proc/mtd获得
● flash physical eraseblock size:从flash芯片手册中可以得到FLASH物理擦除块大小,或cat /proc/mtd
● minimum flash input/output unit size:
1)nor flash:通常是1个字节
2)nand falsh:一个页面
● sub-page size:通过flash手册获得
● logical eraseblock size:对于有子页的NAND FLASH来说,等于“物理擦除块大小-1页的大小”
c)也可以通过ubi和mtd连接时的产生的信息获取,如:
#modprobe ubi mtd=4 //ubi作为模块加载
或
#ubiattach /dev/ubi_ctrl -m 4 //通过ubiattach关联MTD
UBI: attaching mtd4 to ubi0
UBI: physical eraseblock size: 131072 bytes (128 KiB)
UBI: logical eraseblock size: 129024 bytes
UBI: smallest flash I/O unit: 2048
UBI: sub-page size: 512
UBI: VID header offset: 512 (aligned 512)
UBI: data offset: 2048
UBI: attached mtd4 to ubi0
更详细的解释参见
http://www.linux-mtd.infradead.org/doc/ubi.html#L_overhead
#mkfs.ubifs -r rootfs -m 2048 -e 129024 -c 812 -o ubifs.img
#ubinize -o ubi.img -m 2048 -p 128KiB -s 512 /home/lht/omap3530/tools/ubinize.cfg
- -r:制定文件内容的位置
- -m:页面大小
- -e:逻辑擦除块大小
- -p:物理擦除块大小
- -c:最大的逻辑擦除块数量
- 对我们这种情况,文件系统最多可以访问卷上的129024*812=100M空间
- -s:最小的硬件输入输出页面大小,如:k9f1208为256(上下半页访问)
其中,ubinize.cfg的内容为:
[ubifs]
mode=ubi
image=ubifs.img
vol_id=0
vol_size=100MiB
vol_type=dynamic
vol_name=rootfs
vol_flags=autoresize
利用uboot烧写、启动UBIFS镜像
a)烧写UBIFS镜像
OMAP3 DevKit8000 # mmcinit
OMAP3 DevKit8000 # fatload mmc 0:1 81000000 ubi.img
reading ubi.img
12845056 bytes read
OMAP3 DevKit8000 # nand unlock
device 0 whole chip
nand_unlock: start: 00000000, length: 268435456!
NAND flash successfully unlocked
OMAP3 DevKit8000 # nand ecc sw
OMAP3 DevKit8000 # nand erase 680000 7980000
NAND erase: device 0 offset 0x680000, size 0x7980000
Erasing at 0x7fe0000 -- 100% complete.
OK
OMAP3 DevKit8000 # nand write.i 81000000 680000 $(filesize)
NAND write: device 0 offset 0x680000, size 0xc40000
Writing data at 0x12bf800 -- 100% complete.
12845056 bytes written: OK
烧写过程和烧写内核镜像的过程一致,所以UBI文件系统应该不像yaffs文件系统那样用到了nand的OOB区域。
b)设置UBIFS文件系统作为根文件系统启动的参数
OMAP3 DevKit8000 # setenv bootargs console=ttyS2,115200n8 ubi.mtd=4 root=ubi0:rootfs
rootfstype=ubifs video=omapfb:mode:4.3inch_LCD
OMAP3 DevKit8000 # setenv bootcmd nand read.i 80300000 280000 200000;bootm 80300000
其他文件系 统:fat/fat32也可用于实际嵌入式系统的扩展存储器(例如PDA, Smartphone, 数码相机等的SD卡),这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与最流行的Windows桌面操作系统相兼容。ext2也可以作为嵌入式Linux的文件系统,不过将它用于 FLASH闪存会有诸多弊端。
1.2 基于RAM的文件系统
1.2.1 Ramdisk
RamDisk 就是将内存中的一块区域作为物理磁盘来使用的一种技术。它并非一个实际的文件系统,而是一种将实际的文件系统装入内存的机制,并且可以作为根文件系统。将一些经常被访问而又不会更改的文件(如只读的根文件系统)通过Ramdisk放在内存中,可以明显地提高系统的性能。在Linux的启动阶段,initrd提供了一套机制,可以将内核映像和根文件系统一起载入内存。
为了能够使用RamDisk 你的内核必须要支持:在编译内核时,要选中RAM disk support这一选项,会在配置文件中定义CONFIG_BLK_DEV_RAM。
为了让内核有能力在内核加载阶段就能装入RAMDISK,并运行其中的内容,要选中initial RAM disk(initrd) support 选项,会在配置文件中定义CONFIG_BLK_DEV_INITRD。
RamDisk是临时性的,所以没有带日志的文件系统的必要,所以我们一般做 ext2 就可以了。制作方式:
genext2fs -b 81920 -d rootfs ramdisk
gzip -9 -f ramdisk
mkimage -A arm -O linux -T ramdisk -C none -a 0x88080000 -n "ramdisk" -d ramdisk.gz ramdisk.img
在设置启动参数时:
setenv bootargs console=${console} ${optargs} root=/dev/ram0 rw ramdisk_size=81920
initrd=${rdaddr},80M rootfstype=${ramrootfstype}
其中,ramdisk_size=N这个参数告诉RAM磁盘驱动将RAM磁盘的大小设置为N k。RAM磁盘的大小会根据需要动态的增长,因此其大小有个上限加以限制以免它用光所有可用的内存而坏事。ramdisk_size这个参数实际是设置这个上限值的。
我们可以通过命令:dmesg | grep RAMDISK来查看这个上限值。要注意的是,这个值在系统运行阶段是不能再被修改的。尽管RAM磁盘的大小有个最大值,但我们可以指定需要使用的RAM磁盘的容量。当我们没有指定需要使用的RAM磁盘的容量,而直接在其上挂载文件系统时,它的容量是其上限值。
1.2.2 ramfs/tmpfs
Ramfs是Linus Torvalds开发的一种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工作于虚拟文件系统(VFS)层,不能格式化,可以创建多个,在创建时可以指定其最大能使用的内存大 小。(实际上,VFS本质上可看成一种内存文件系统,它统一了文件在内核中的表示方式,并对磁盘文件系统进行缓冲。)
Ramfs/tmpfs文件系统把所有的文件都放在RAM中,所以读/写操作发生在RAM中,可以用ramfs/tmpfs来存储一些临时性或经常要修改的数据,例如/tmp和/var目录,这样既避免了对Flash存储器的读写损耗,也提高了数据读写速度。
Ramfs/tmpfs相对于传统的Ramdisk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不能格式化,文件系统大小可随所含文件内容大小变化。
Tmpfs的一个缺点是当系统重新引导时会丢失所有数据。
1.3 网络文件系统NFS (Network File System)
NFS是由Sun开发并发展起来的一项在不同机器、不同操作系统之间通过网络共享文件的技术。在嵌入式Linux系统的开发调试阶段,可以利用该技术在主机上建立基于NFS的根文件系统,挂载到嵌入式设备,可以很方便地修改根文件系统的内容。
以上讨论的都是基于存储设备的文件系统(memory-based file system),它们都可用作Linux的根文件系统。实际上,Linux还支持逻辑的或伪文件系统(logical or pseudo file system),例如procfs(proc文件系统),用于获取系统信息,以及devfs(设备文件系统)和sysfs,用于维护设备文件。
2. Linux系统目录结构
在 Linux 或 Unix 操作系统中,所有的文件和目录都被组织成以一个根节点开始的倒置的树状结构。
linux文件系统的最顶端是/,我们称/为Linux的root(根目录),也就是 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Linux的文件系统的入口就是/,所有的目录、文件、设备都在/之下,/就是Linux文件系统的组织者,也是最上级的领导者。在根目录之下的既可以是目录,也可以是文件,而每一个目录中又可以包含子目录文件。如此反复就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文件系统。
2.1 FHS诞生
由于linux是开放源代码,最开始各大公司和团体根据linux的核心代码做各自的操作,编程。这样就造成在根下的目录的不同。这样就造成个人不能使用他人的linux系统的PC。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一些基本的配置,文件在哪里,这就造成了混乱。这就是FHS(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 )机构诞生的原因。该机构是linux爱好者自发的组成的一个团体,主要是是对linux做一些基本的要求,不至于是操作者换一台主机就成了linux的‘文盲’。
根据FHS(
http://www.pathname.com/fhs/)的官方文件指出,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让使用者可以了解到已安装软件通常放置于那个目录下, 所以他们希望独立的软件开发商、操作系统制作者、以及想要维护系统的用户,都能够遵循FHS的标准。 也就是说,FHS的重点在于规范每个特定的目录下应该要放置什么样子的数据而已。 这样做好处非常多,因为Linux操作系统就能够在既有的面貌下(目录架构不变)发展出开发者想要的独特风格。
可分享的(shareable) | 不可分享的(unshareable) | |
不变的(static) | /usr (软件放置处) | /etc (配置文件) |
/opt (第三方协力软件) | /boot (开机与核心档) | |
可变动的(variable) | /var/mail (使用者邮件信箱) | /var/run (程序相关) |
/var/spool/news (新闻组) | /var/lock (程序相关) |
四种类型:
1. 可分享的:
可以分享给其他系统挂载使用的目录,所以包括执行文件与用户的邮件等数据, 是能够分享给网络上其他主机挂载用的目录;
2. 不可分享的:
自己机器上面运作的装置文件或者是与程序有关的socket文件等, 由于仅与自身机器有关,所以当然就不适合分享给其他主机了。
3. 不变的:
有些数据是不会经常变动的,跟随着distribution而不变动。 例如函式库、文件说明文件、系统管理员所管理的主机服务配置文件等等;
4. 可变动的:
经常改变的数据,例如登录文件、一般用户可自行收受的新闻组等。
事实上,FHS针对目录树架构仅定义出三层目录底下应该放置什么数据而已,分别是底下这三个目录的定义:
- / (root, 根目录):与开机系统有关;
- /usr (unix software resource):与软件安装/执行有关;
- /var (variable):与系统运作过程有关。
2.1.1 根目录 (/) 的意义与内容
根目录是整个系统最重要的一个目录,因为不但所有的目录都是由根目录衍生出来的, 同时根目录也与开机/还原/系统修复等动作有关。 由于系统开机时需要特定的开机软件、核心文件、开机所需程序、 函式库等等文件数据,若系统出现错误时,根目录也必须要包含有能够修复文件系统的程序才行。 因为根目录是这么的重要,所以在FHS的要求方面,他希望根目录不要放在非常大的分区, 因为越大的分区内你会放入越多的数据,如此一来根目录所在分区就可能会有较多发生错误的机会。
因此FHS标准建议:根目录(/)所在分区应该越小越好, 且应用程序所安装的软件最好不要与根目录放在同一个分区内,保持根目录越小越好。 如此不但效能较佳,根目录所在的文件系统也较不容易发生问题。说白了,就是根目录和Windows的C盘一个样。
根据以上原因,FHS认为根目录(/)下应该包含如下子目录:
/bin
系统有很多放置执行档的目录,但/bin比较特殊。因为/bin放置的是在单人维护模式下还能够被操作的指令。在/bin底下的指令可以被root与一般帐号所使用,
主要有:cat,chmod(修改权限), chown, date, mv, mkdir, cp, bash等等常用的指令。
/boot
主要放置开机会使用到的档案,包括Linux核心档案以及开机选单与开机所需设定档等等。Linux kernel常用的档名为:vmlinuz ,如果使用的是grub这个开机管理程式,则还会存在/boot/grub/这个目录。
/dev
在Linux系统上,任何装置与周边设备都是以档案的型态存在于这个目录当中。 只要通过存取这个目录下的某个档案,就等于存取某个装置。比要重要的档案有/dev/null, /dev/zero, /dev/tty , /dev/lp*, / dev/hd*, /dev/sd*等等
/etc
系统主要的设定档几乎都放置在这个目录内,例如人员的帐号密码档、各种服务的启始档等等。 一般来说,这个目录下的各档案属性是可以让一般使用者查阅的,但是只有root有权力修改。 FHS建议不要放置可执行档(binary)在这个目录中。 比较重要的档案有:/etc/inittab, /etc/init.d/, /etc/modprobe.conf, /etc/X11/, /etc/fstab, /etc/sysconfig/等等。 另外,其下重要的目录有:/etc/init.d/ :所有服务的预设启动script都是放在这里的,例如要启动或者关闭iptables的话: /etc/init.d/iptables start、/etc/init.d/ iptables stop
/etc/xinetd.d/
这就是所谓的super daemon管理的各项服务的设定档目录。
/etc/X11/
与X Window有关的各种设定档都在这里,尤其是xorg.conf或XF86Config这两个X Server的设定档。
/home
这是系统预设的使用者家目录(home directory)。 在你新增一个一般使用者帐号时,预设的使用者家目录都会规范到这里来。比较重要的是,家目录有两种代号:
~ :代表当前使用者的家目录,而 ~guest:则代表用户名为guest的家目录。
/lib
系统的函式库非常的多,而/lib放置的则是在开机时会用到的函式库,以及在/bin或/sbin底下的指令会呼叫的函式库而已 。 什么是函式库呢?妳可以将他想成是外挂,某些指令必须要有这些外挂才能够顺利完成程式的执行之意。 尤其重要的是/lib/modules/这个目录,因为该目录会放置核心相关的模组(驱动程式)。
/media
media是媒体的英文,顾名思义,这个/media底下放置的就是可移除的装置。 包括软碟、光碟、DVD等等装置都暂时挂载于此。 常见的档名有:/media/floppy, /media/cdrom等等。
/mnt
如果妳想要暂时挂载某些额外的装置,一般建议妳可以放置到这个目录中。在古早时候,这个目录的用途与/media相同啦。 只是有了/media之后,这个目录就用来暂时挂载用了。
/opt
这个是给第三方协力软体放置的目录 。 什么是第三方协力软体啊?举例来说,KDE这个桌面管理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计画,不过他可以安装到Linux系统中,因此KDE的软体就建议放置到此目录下了。 另外,如果妳想要自行安装额外的软体(非原本的distribution提供的),那么也能够将你的软体安装到这里来。 不过,以前的Linux系统中,我们还是习惯放置在/usr/local目录下。
/root
系统管理员(root)的家目录。 之所以放在这里,是因为如果进入单人维护模式而仅挂载根目录时,该目录就能够拥有root的家目录,所以我们会希望root的家目录与根目录放置在同一个分区中。
/sbin
Linux有非常多指令是用来设定系统环境的,这些指令只有root才能够利用来设定系统,其他使用者最多只能用来查询而已。放在/sbin底下的为开机过程中所需要的,里面包括了开机、修复、还原系统所需要的指令。至于某些伺服器软体程式,一般则放置到/usr/sbin/当中。至于本机自行安装的软体所产生的系统执行档(system binary),则放置到/usr/local/sbin/当中了。常见的指令包括:fdisk, fsck, ifconfig, init, mkfs等等。
/srv
srv可以视为service的缩写,是一些网路服务启动之后,这些服务所需要取用的资料目录。 常见的服务例如WWW, FTP等等。 举例来说,WWW伺服器需要的网页资料就可以放置在/srv/www/里面。呵呵,看来平时我们编写的代码应该放到这里了。
/tmp
这是让一般使用者或者是正在执行的程序暂时放置档案的地方。这个目录是任何人都能够存取的,所以你需要定期的清理一下。当然,重要资料不可放置在此目录啊。 因为FHS甚至建议在开机时,应该要将/tmp下的资料都删除。
事实上FHS针对根目录所定义的标准就仅限于上表,不过仍旧有些目录也需要我们了解一下,具体如下:
/lost+found
这个目录是使用标准的ext2/ext3档案系统格式才会产生的一个目录,目的在于当档案系统发生错误时,将一些遗失的片段放置到这个目录下。 这个目录通常会在分割槽的最顶层存在,例如你加装一个硬盘于/disk中,那在这个系统下就会自动产生一个这样的目录/disk/lost+found
/proc
这个目录本身是一个虚拟文件系统(virtual filesystem)喔。 他放置的资料都是在内存当中,例如系统核心、行程资讯(process)(是进程吗?)、周边装置的状态及网络状态等等。因为这个目录下的资料都是在记忆体(内存)当中,所以本身不占任何硬盘空间。比较重要的档案(目录)例如: /proc/cpuinfo, /proc/dma, /proc/interrupts, /proc/ioports, /proc/net/*等等。呵呵,是虚拟内存吗[guest]?
/sys
这个目录其实跟/proc非常类似,也是一个虚拟的档案系统,主要也是记录与核心相关的资讯。 包括目前已载入的核心模组与核心侦测到的硬体装置资讯等等。 这个目录同样不占硬盘容量。
除了这些目录的内容之外,另外要注意的是,因为根目录与开机有关,开机过程中仅有根目录会被挂载, 其他分区则是在开机完成之后才会持续的进行挂载的行为。就是因为如此,因此根目录下与开机过程有关的目录, 就不能够与根目录放到不同的分区去。那哪些目录不可与根目录分开呢?有底下这些:
- /etc:配置文件
- /bin:重要执行档
- /dev:所需要的装置文件
- /lib:执行档所需的函式库与核心所需的模块
- /sbin:重要的系统执行文件
这五个目录千万不可与根目录分开在不同的分区。
更多Linux后台架构师学习资料,视频,面试题,请私信
2.1.2 /usr的意义与内容
依据FHS的基本定义,/usr里面放置的数据属于可分享的与不可变动的(shareable, static), 如果你知道如何透过网络进行分区的挂载(例如在服务器篇会谈到的NFS服务器),那么/usr确实可以分享给局域网络内的其他主机来使用喔。
/usr不是user的缩写,其实usr是Unix Software Resource的缩写, 也就是Unix操作系统软件资源所放置的目录,而不是用户的数据啦。这点要注意。 FHS建议所有软件开发者,应该将他们的数据合理的分别放置到这个目录下的次目录,而不要自行建立该软件自己独立的目录。
因为是所有系统默认的软件(distribution发布者提供的软件)都会放置到/usr底下,因此这个目录有点类似Windows 系统的C:Windows + C:Program files这两个目录的综合体,系统刚安装完毕时,这个目录会占用最多的硬盘容量。 一般来说,/usr的次目录建议有底下这些:
/usr/X11R6/
为X Window System重要数据所放置的目录,之所以取名为X11R6是因为最后的X版本为第11版,且该版的第6次释出之意。
/usr/bin/
绝大部分的用户可使用指令都放在这里。请注意到他与/bin的不同之处。(是否与开机过程有关)
/usr/include/
c/c++等程序语言的档头(header)与包含档(include)放置处,当我们以tarball方式 (*.tar.gz 的方式安装软件)安装某些数据时,会使用到里头的许多包含档。
/usr/lib/
包含各应用软件的函式库、目标文件(object file),以及不被一般使用者惯用的执行档或脚本(script)。 某些软件会提供一些特殊的指令来进行服务器的设定,这些指令也不会经常被系统管理员操作, 那就会被摆放到这个目录下啦。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使用的是X86_64的Linux系统, 那可能会有/usr/lib64/目录产生
/usr/local/
统管理员在本机自行安装自己下载的软件(非distribution默认提供者),建议安装到此目录, 这样会比较便于管理。举例来说,你的distribution提供的软件较旧,你想安装较新的软件但又不想移除旧版, 此时你可以将新版软件安装于/usr/local/目录下,可与原先的旧版软件有分别啦。 你可以自行到/usr/local去看看,该目录下也是具有bin, etc, include, lib…的次目录
/usr/sbin/
非系统正常运作所需要的系统指令。最常见的就是某些网络服务器软件的服务指令(daemon)
/usr/share/
放置共享文件的地方,在这个目录下放置的数据几乎是不分硬件架构均可读取的数据, 因为几乎都是文本文件嘛。在此目录下常见的还有这些次目录:/usr/share/man:联机帮助文件
/usr/share/doc
软件杂项的文件说明
/usr/share/zoneinfo
与时区有关的时区文件
/usr/src/
一般原始码建议放置到这里,src有source的意思。至于核心原始码则建议放置到/usr/src/linux/目录下。
2.1.3 /var的意义与内容
如果/usr是安装时会占用较大硬盘容量的目录,那么/var就是在系统运作后才会渐渐占用硬盘容量的目录。 因为/var目录主要针对常态性变动的文件,包括缓存(cache)、登录档(log file)以及某些软件运作所产生的文件, 包括程序文件(lock file, run file),或者例如MySQL数据库的文件等等。常见的次目录有:
/var/cache/
应用程序本身运作过程中会产生的一些暂存档
/var/lib/
程序本身执行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数据文件放置的目录。在此目录下各自的软件应该要有各自的目录。 举例来说,MySQL的数据库放置到/var/lib/mysql/而rpm的数据库则放到/var/lib/rpm去
/var/lock/
某些装置或者是文件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应用程序所使用,如果同时有两个程序使用该装置时, 就可能产生一些错误的状况,因此就得要将该装置上锁(lock),以确保该装置只会给单一软件所使用。 举例来说,刻录机正在刻录一块光盘,你想一下,会不会有两个人同时在使用一个刻录机烧片? 如果两个人同时刻录,那片子写入的是谁的数据?所以当第一个人在刻录时该刻录机就会被上锁, 第二个人就得要该装置被解除锁定(就是前一个人用完了)才能够继续使用
/var/log/
非常重要。这是登录文件放置的目录。里面比较重要的文件如/var/log/messages, /var/log/wtmp(记录登入者的信息)等。
/var/mail/
放置个人电子邮件信箱的目录,不过这个目录也被放置到/var/spool/mail/目录中,通常这两个目录是互为链接文件。
/var/run/
某些程序或者是服务启动后,会将他们的PID放置在这个目录下
/var/spool/
这个目录通常放置一些队列数据,所谓的“队列”就是排队等待其他程序使用的数据。 这些数据被使用后通常都会被删除。举例来说,系统收到新信会放置到/var/spool/mail/中, 但使用者收下该信件后该封信原则上就会被删除。信件如果暂时寄不出去会被放到/var/spool/mqueue/中, 等到被送出后就被删除。如果是工作排程数据(crontab),就会被放置到/var/spool/cron/目录中。
由于FHS仅是定义出最上层(/)及次层(/usr, /var)的目录内容应该要放置的文件或目录数据, 因此,在其他次目录层级内,就可以随开发者自行来配置了。
2.1.4 目录树(directory tree)
在Linux底下,所有的文件与目录都是由根目录开始的。那是所有目录与文件的源头, 然后再一个一个的分支下来,因此,我们也称这种目录配置方式为:目录树(directory tree), 这个目录树的主要特性有:
目录树的启始点为根目录 (/, root);
每一个目录不止能使用本地端的 partition 的文件系统,也可以使用网络上的 filesystem 。举例来说, 可以利用 Network File System (NFS) 服务器挂载某特定目录等。
每一个文件在此目录树中的文件名(包含完整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我们将整个目录树以图的方法来显示,并且将较为重要的文件数据列出来的话,那么目录树架构就如下图所示:
以下是对这些目录的解释:
/:根目录
一般根目录下只存放目录,不要存放文件,/etc、/bin、/dev、/lib、/sbin应该和根目录放置在一个分区中。
/bin
/usr/bin:bin是Binary的缩写, 这个目录存放着最经常使用的命令。例如cp、ls、cat,等等。
/boot
这里存放的是启动Linux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包括一些连接文件以及镜像文件。/boot/vmlinuz为linux的内核文件,以及/boot/gurb。建议单独分区,分区大小100M即可。
/dev
dev是Device(设备)的缩写, 该目录下存放的是Linux的外部设备文件,在Linux中访问设备的方式和访问文件的方式是相同的。访问该目录下某个文件,相当于访问某个设备,其功能类似DOS下的.sys和Win下的.vxd。例如:/dev/hda代表第一个物理IDE硬盘。常用的是挂载光驱mount /dev/cdrom /mnt。
/etc
这个目录用来存放所有的系统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文件和子目录。不建议在此目录下存放可执行文件,重要的配置文件有/etc/inittab、/etc/fstab、/etc/init.d、/etc/X11、/etc/sysconfig、/etc/xinetd.d修改配置文件之前记得备份。注:/etc/X11存放与x windows有关的设置。
/home
用户的主目录,在Linux中,系统默认的用户家目录,新增用户账号时,用户的家目录都存放在此目录下,~表示当前用户的家目录,比如说有个用户叫zhong,那他的主目录就是/home/zhong也可以用~zhong表示。建议单独分区,并设置较大的磁盘空间,方便用户存放数据。
/lib
/usr/lib:/usr/local/lib:这个目录里存放着系统最基本的动态连接共享库,其作用类似于Windows里的DLL文件。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用到这些共享库。系统使用的函数库的目录,程序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用一些额外的参数时需要函数库的协助,比较重要的目录为/lib/modules。
/lost+found
这个目录一般情况下是空的,当系统不正常关机后,这里就成了一些无家可归的文件的避难所。对了,有点类似于DOS下的.chk文件。系统异常产生错误时,会将一些遗失的片段放置于此目录下,通常这个目录会自动出现在装置目录下。如加载硬盘于/disk 中,此目录下就会自动产生目录/disk/lost+found
/media
linux系统会自动识别一些设备,例如U盘、光驱等等,当识别后,linux会把识别的设备挂载到这个目录下。
/mnt
系统提供该目录是为了让用户临时挂载别的文件系统的,我们可以将光驱挂载在/mnt/上,然后进入该目录就可以查看光驱里的内容了。光盘默认挂载点,通常光盘挂载于/mnt/cdrom下,也不一定,可以选择任意位置进行挂载。
/opt
这是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所摆放的目录。比如你安装一个ORACLE数据库则就可以放到这个目录下。默认是空的。如:FC4使用的Fedora 社群开发软件,如果想要自行安装新的KDE 桌面软件,可以将该软件安装在该目录下。以前的 Linux 系统中,习惯放置在 /usr/local 目录下。
/proc
此目录的数据都在内存中,如系统核心,外部设备,网络状态,由于数据都存放于内存中,所以不占用磁盘空间,比较重要的目录有/proc/cpuinfo、/proc/interrupts、/proc/dma、/proc/ioports、/proc/net/*等。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的目录,它是系统内存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
这个目录的内容不在硬盘上而是在内存里,我们也可以直接修改里面的某些文件,比如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来屏蔽主机的ping命令,使别人无法ping你的机器:echo 1 >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nore_all
/root
该目录为系统管理员,也称作超级权限者的用户主目录。系统管理员root的家目录,系统第一个启动的分区为/,所以最好将/root和/放置在一个分区下。
/sbin
/usr/sbin:/usr/local/sbin:s就是Super User的意思,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程序。放置系统管理员使用的可执行命令,如fdisk、shutdown、mount等。与/bin不同的是,这几个目录是给系统管理员root使用的命令,一般用户只能”查看”而不能设置和使用。
/selinux
这个目录是Redhat/CentOS所特有的目录,Selinux是一个安全机制,类似于windows的防火墙,但是这套机制比较复杂,这个目录就是存放selinux相关的文件的。
/srv
该目录存放一些服务启动之后需要提取的数据。服务启动之后需要访问的数据目录,如www服务需要访问的网页数据存放在/srv/www内。
/sys
这是linux2.6内核的一个很大的变化。该目录下安装了2.6内核中新出现的一个文件系统 sysfs 。sysfs文件系统集成了下面3种文件系统的信息:针对进程信息的proc文件系统、针对设备的devfs文件系统以及针对伪终端的devpts文件系统。该文件系统是内核设备树的一个直观反映。当一个内核对象被创建的时候,对应的文件和目录也在内核对象子系统中被创建。
/tmp
这个目录是用来存放一些临时文件的。一般用户或正在执行的程序临时存放文件的目录,任何人都可以访问,重要数据不可放置在此目录下。
/var
这个目录中存放着在不断扩充着的东西,包括各种日志文件。为了保持/usr的相对稳定,那些经常被修改的目录可以放在这个目录下,实际上许多系统管理员都是这样干的。顺带说一下系统的日志文件就在/var/log目录中。放置系统执行过程中经常变化的文件,如随时更改的日志文件/var/log,/var/log/message:所有的登录文件存放目录,/var/spool/mail:邮件存放的目录,/var/run:程序或服务启动后,其PID存放在该目录下。建议单独分区,设置较大的磁盘空间。
/usr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用户的很多应用程序和文件都放在这个目录下,类似与windows下的program files目录。应用程序存放目录,/usr/bin存放应用程序,/usr/share存放共享数据,/usr/lib存放不能直接运行的,却是许多程序运行所必需的一些函数库文件。/usr/local:存放软件升级包。/usr/share/doc:系统说明文件存放目录。/usr/share/man: 程序说明文件存放目录,使用 man ls时会查询
/usr/share/man/man1/ls.1.gz的内容建议单独分区,设置较大的磁盘空间。
2.1.5 绝对路径与相对路径
除了需要特别注意的FHS目录配置外,在文件名部分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因为根据档名写法的不同,也可将所谓的路径(path)定义为绝对路径(absolute)与相对路径(relative)。 这两种文件名/路径的写法依据是这样的:
- 绝对路径:由根目录(/)开始写起的文件名或目录名称, 例如 /home/dmtsai/.bashrc;
- 相对路径:相对于目前路径的文件名写法。
例如 ./home/dmtsai 或
http://www.cnblogs.com/home/dmtsai/ 等等。反正开头不是 / 就属于相对路径的写法
而你必须要了解,相对路径是以你当前所在路径的相对位置来表示的。举例来说,你目前在 /home 这个目录下, 如果想要进入 /var/log 这个目录时,可以怎么写呢?
cd /var/log (absolute)
cd ../var/log (relative)
因为你在 /home 底下,所以要回到上一层 (../) 之后,才能继续往 /var 来移动的,特别注意这两个特殊的目录:
. :代表当前的目录,也可以使用 ./ 来表示;
.. :代表上一层目录,也可以 ../ 来代表。
这个 . 与 .. 目录概念是很重要的,你常常会看到 cd .. 或 ./command 之类的指令下达方式, 就是代表上一层与目前所在目录的工作状态。
如果一个目录或文件名以一个点 . 开始,表示这个目录或文件是一个隐藏目录或文件(如:.bashrc)。即以默认方式查找时,不显示该目录或文件。ls -a 能看见所有目录或文件(包括隐藏的)。
实例1:如何先进入/var/spool/mail/目录,再进入到/var/spool/cron/目录内?
命令:
cd /var/spool/mail
cd ../cron
说明:
由于/var/spool/mail与/var/spool/cron是同样在/var/spool/目录中。如此就不需要在由根目录开始写起了。这个相对路径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对于某些软件开发商来说。 一般来说,软件开发商会将数据放置到/usr/local/里面的各相对目录。 但如果用户想要安装到不同目录呢?就得要使用相对路径。
实例2:网络文件常常提到类似 ./run.sh之类的数据,这个指令的意义为何?
说明:
由于指令的执行需要变量的支持,若你的执行文件放置在本目录,并且本目录并非正规的执行文件目录(/bin, /usr/bin等为正规),此时要执行指令就得要严格指定该执行档。./代表本目录的意思,所以./run.sh代表执行本目录下, 名为run.sh的文件。
2.1.6 几个比较重要的目录
在linux系统中,有几个目录是比较重要的,平时需要注意不要误删除或者随意更改内部文件。
/etc
这个目录相当重要,如前所述,这个是系统中的配置文件,如果你更改了该目录下的某个文件可能会导致系统不能启动。你的开机与系统数据文件均在这个目录之下,因此当这个目录被破坏,那你的系统大概也就差不多该死掉了!而在往后的文件中,你会发现我们常常使用这个目录下的 /etc/rc.d/init.d 这个子目录,因为这个 init.d 子目录是开启一些 Linux 系统服务的 scripts的地方。而在 /etc/rc.d/rc.local 这个文件是开机的执行档。
/bin, /sbin, /usr/bin, /usr/sbin
这是系统预设的执行文件的放置目录,比如 ls 就是在/bin/ls 目录下的,例如 root 常常使用的 userconf, netconf, perl, gcc, c++ 等等的数据都放在这几个目录中,所以如果你在提示字符下找不到某个执行档时,可以在这四个目录中查一查!其中, /bin, /usr/bin 是给系统用户(除root外的通用户)使用的指令,而 /sbin, /usr/sbin 则是给系统管理员使用的指令!
/usr/local
这是系统预设的让你安装你后来升级的套件的目录。例如,当你发现有更新的 Web 套件(如 Apache )可以安装,而你又不想以 rpm 的方式升级你的套件,则你可以将 apache 这个套件安装在 /usr/local 底下。安装在这里有个好处,因为目前大家的系统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如果你的系统要让别人接管的话,也比较容易上手呀!也比较容易找得到数据!因此,如果你有需要的话,通常我都会将 /usr/local/bin 这个路径加到我的 path 中。
/home
这个是系统将有账号的人口的家目录设置的地方。
/var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系统上跑了很多程序,那么每个程序都会有相应的日志产生,而这些日志就被记录到这个目录下,具体在/var/log 目录下,不论是登入、各类服务的问题发生时的记录、以及常态性的服务记录等等的记录目录,所以当你的系统有问题时,就需要来这个目录记录的文件数据中察看问题的所在啰!另外mail的预设放置也是在这里。
/usr/share/man, /usr/local/man
这两个目录为放置各类套件说明档的地方,例如你如果执行 man man,则系统会自动去找这两个目录下的所有说明文件。
2.1.7 详解几个目录
/dev
dev是设备(device)的英文缩写。/dev这个目录对所有的用户都十分重要。因为在这个目录中包含了所有Linux系统中使用的外部设备。但是这里并不是放的外部设备的驱动程序,这一点和windows,dos操作系统不一样。它实际上是一个访问这些外部设备的端口。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去访问这些外部设备,和访问一个文件,一个目录没有任何区别。
Linux沿袭Unix的风格,将所有设备认成是一个文件。
设备文件分为两种:块设备文件(b)和字符设备文件(c)
设备文件一般存放在/dev目录下,对常见设备文件作如下说明:
/dev/hd[a-t]:IDE设备
/dev/sd[a-z]:SCSI设备
/dev/fd[0-7]:标准软驱
/dev/md[0-31]:软raid设备
/dev/loop[0-7]:本地回环设备
/dev/ram[0-15]:内存
/dev/null:无限数据接收设备,相当于黑洞
/dev/zero:无限零资源
/dev/tty[0-63]:虚拟终端
/dev/ttyS[0-3]:串口
/dev/lp[0-3]:并口
/dev/console:控制台
/dev/fb[0-31]:framebuffer
/dev/cdrom => /dev/hdc
/dev/modem => /dev/ttyS[0-9]
/dev/pilot => /dev/ttyS[0-9]
/dev/random:随机数设备
/dev/urandom:随机数设备
/dev目录下的节点是怎么创建的? ---> devf或者udev会自动帮你创建得。
kobject是sysfs文件系统的基础,udev通过监测、检测sysfs来获取新创建的设备的。
/etc
包含很多文件.许多网络配置文件也在/etc 中
./etc/rc or /etc/rc.d or /etc/rc*.d :启动、或改变运行级时运行的scripts或scripts的目录.
/etc/passwd:用户数据库,其中的域给出了用户名、真实姓名、家目录、加密的口令和用户的其他信息.
/etc/fstab:启动时mount -a命令(在/etc/rc 或等效的启动文件中)自动mount的文件系统列表. Linux下,也包括用swapon -a启用的swap区的信息.
/etc/group:类似/etc/passwd ,但说明的不是用户而是组.
/etc/inittab:init 的配置文件.
/etc/issue:getty 在登录提示符前的输出信息.通常包括系统的一段短说明或欢迎信息.内容由系统管理员确定.
/etc/motd:Message Of The Day,成功登录后自动输出.内容由系统管理员确定.经常用于通告信息,如计划关机时间的警告.
/etc/mtab:当前安装的文件系统列表.由scripts初始化,并由mount 命令自动更新.需要一个当前安装的文件系统的列表时使用,例如df 命令.
/etc/shadow:在安装了影子口令软件的系统上的影子口令文件.影子口令文件将/etc/passwd 文件中的加密口令移动到/etc/shadow 中,而后者只对root可读.这使破译口令更困难.
/etc/login.defs:login 命令的配置文件.
/etc/printcap:类似/etc/termcap ,但针对打印机.语法不同.
/etc/profile , /etc/csh.login , /etc/csh.cshrc:登录或启动时Bourne或C shells执行的文件.这允许系统管理员为所有用户建立全局缺省环境.
/etc/securetty:确认安全终端,即哪个终端允许root登录.一般只列出虚拟控制台,这样就不可能(至少很困难)通过modem或网络闯入系统并得到超级用户特权.
/etc/shells:列出可信任的shell.chsh 命令允许用户在本文件指定范围内改变登录shell.提供一台机器FTP服务的服务进程ftpd 检查用户shell是否列在 /etc/shells 文件中,如果不是将不允许该用户登录.
/etc/sysconfig:网络配置相关目录
2.2 /proc:目录
档名 文件内容
/proc/cmdline: 加载 kernel 时所下达的相关参数!查阅此文件,可了解系统是如何启动的!
/proc/cpuinfo :本机的 CPU 的相关资讯,包含时脉、类型与运算功能等
/proc/devices :这个文件记录了系统各个主要装置的主要装置代号,与 mknod 有关呢!
/proc/filesystems: 目前系统已经加载的文件系统罗!
/proc/interrupts :目前系统上面的 IRQ 分配状态。
/proc/ioports :目前系统上面各个装置所配置的 I/O 位置。
/proc/kcore :这个就是内存的大小啦!好大对吧!但是不要读他啦!
/proc/loadavg:还记得 top 以及 uptime 吧?没错!上头的三个平均数值就是记录在此!
/proc/meminfo :使用 free 列出的内存资讯,嘿嘿!在这里也能够查阅到!
/proc/modules :目前我们的 Linux 已经加载的模块列表,也可以想成是驱动程序啦!
/proc/mounts :系统已经挂载的数据,就是用 mount 这个命令呼叫出来的数据啦!
/proc/swaps :到底系统挂加载的内存在哪里?呵呵!使用掉的 partition 就记录在此啦!
/proc/partitions: 使用 fdisk -l 会出现目前所有的 partition 吧?在这个文件当中也有纪录喔!
/proc/pci :在 PCI 汇流排上面,每个装置的详细情况!可用 lspci 来查阅!
/proc/uptime: 就是用 uptime 的时候,会出现的资讯啦!
/proc/version :核心的版本,就是用 uname -a 显示的内容啦!
/proc/bus/* :一些汇流排的装置,还有 U盘 的装置也记录在此喔!
档名 文件内容
/proc/cmdline: 加载 kernel 时所下达的相关参数!查阅此文件,可了解系统是如何启动的!
/proc/cpuinfo :本机的 CPU 的相关资讯,包含时脉、类型与运算功能等
/proc/devices :这个文件记录了系统各个主要装置的主要装置代号,与 mknod 有关呢!
/proc/filesystems: 目前系统已经加载的文件系统罗!
/proc/interrupts :目前系统上面的 IRQ 分配状态。
/proc/ioports :目前系统上面各个装置所配置的 I/O 位址。
/proc/kcore :这个就是内存的大小啦!好大对吧!但是不要读他啦!
/proc/loadavg:还记得 top 以及 uptime 吧?没错!上头的三个平均数值就是记录在此!
/proc/meminfo :使用 free 列出的内存资讯,嘿嘿!在这里也能够查阅到!
/proc/modules :目前我们的 Linux 已经加载的模块列表,也可以想成是驱动程序啦!
/proc/mounts :系统已经挂载的数据,就是用 mount 这个命令呼叫出来的数据啦!
/proc/swaps :到底系统挂加载的内存在哪里?呵呵!使用掉的 partition 就记录在此啦!
/proc/partitions: 使用 fdisk -l 会出现目前所有的 partition 吧?在这个文件当中也有纪录喔!
/proc/pci :在 PCI 汇流排上面,每个装置的详细情况!可用 lspci 来查阅!
/proc/uptime: 就是用 uptime 的时候,会出现的资讯啦!
/proc/version :核心的版本,就是用 uname -a 显示的内容啦!
/proc/bus/* :一些汇流排的装置,还有 U盘 的装置也记录在此喔!
2.3 /usr:目录
/usr :文件系统经常很大,因为所有程序安装在这里. /usr 里的所有文件一般来自Linux distribution;本地安装的程序和其他东西在/usr/local 下.这样可能在升级新版系统或新distribution时无须重新安装全部程序.
/usr/etc: 存放设置文件
/usr/games: 存放游戏和教学文件
/usr/include :存放C开发工具的头文件
/usr/share :存放结构独立的数据
/usr/bin :几乎所有用户命令.有些命令在/bin 或/usr/local/bin 中.
/usr/sbin :根文件系统不必要的系统管理命令,例如多数服务程序.
/usr/share/man , /usr/share/info , /usr/share/doc: 手册页、GNU信息文档和各种其他文档文件.
/usr/include: C编程语言的头文件.为了一致性这实际上应该在/usr/lib 下,但传统上支持这个名字.
/usr/lib :程序或子系统的不变的数据文件,包括一些site-wide配置文件.名字lib来源于库(library); 编程的原始库存在/usr/lib 里.
/usr/local :本地安装的软件和其他文件放在这里.
/usr/src: 存放程序的源代码
2.4 /var:目录
/var :包括系统一般运行时要改变的数据.每个系统是特定的,即不通过网络与其他计算机共享.
/var/catman:当要求格式化时的man页的cache.man页的源文件一般存在/usr/man/man* 中;有些man页可能有预格式化的版本,存在/usr/man/cat* 中.而其他的man页在第一次看时需要格式化,格式化完的版本存在/var/man 中,这样其他人再看相同的页时就无须等待格式化了. (/var/catman 经常被清除,就像清除临时目录一样.)
/var/lib :系统正常运行时要改变的文件.
/var/local:/usr/local 中安装的程序的可变数据(即系统管理员安装的程序).注意,如果必要,即使本地安装的程序也会使用其他/var 目录,例如/var/lock .
/var/lock:锁定文件.许多程序遵循在/var/lock 中产生一个锁定文件的约定,以支持他们正在使用某个特定的设备或文件.其他程序注意到这个锁定文件,将不试图使用这个设备或文件.
/var/log:各种程序的Log文件,特别是login (/var/log/wtmp log所有到系统的登录和注销) 和syslog (/var/log/messages 里存储所有核心和系统程序信息. /var/log 里的文件经常不确定地增长,应该定期清除.
/var/run:保存到下次引导前有效的关于系统的信息文件.例如, /var/run/utmp 包含当前登录的用户的信息.
/var/spool:mail, news, 打印队列和其他队列工作的目录.每个不同的spool在/var/spool 下有自己的子目录,例如,用户的邮箱在/var/spool/mail 中.
/var/tmp:比/tmp 允许的大或需要存在较长时间的临时文件. (虽然系统管理员可能不允许/var/tmp 有很旧的文件.)
/var/lock:锁定文件.许多程序遵循在/var/lock 中产生一个锁定文件的约定,以支持他们正在使用某个特定的设备或文件.其他程序注意到这个锁定文件,将不试图使用这个设备或文件.
/var/log:各种程序的Log文件,特别是login (/var/log/wtmp log所有到系统的登录和注销) 和syslog (/var/log/messages 里存储所有核心和系统程序信息. /var/log 里的文件经常不确定地增长,应该定期清除.
/var/run:保存到下次引导前有效的关于系统的信息文件.例如, /var/run/utmp 包含当前登录的用户的信息.
/var/spool:mail, news, 打印队列和其他队列工作的目录.每个不同的spool在/var/spool 下有自己的子目录,例如,用户的邮箱在/var/spool/mail 中.
/var/tmp:比/tmp 允许的大或需要存在较长时间的临时文件. (虽然系统管理员可能不允许/var/tmp 有很旧的文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