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CPU(中央处理器)和GPU(图形处理器,即显卡)是笔记本的两个散热大户。当为一款笔记本开模的时候,重中之重就是设计它的散热模块。一个优秀的散热模块就好比一艘轮船的风帆,能为笔记本的长年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那么如何评估一款笔记本的散热性能呢?是否采用的铜管越多,散热性能就一定越好呢?是否置放的风扇越多,散热性能就一定给力呢?在笔者看来,这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相反,倘若一款配置平平的笔记本却配备了多条铜管,多个风扇,我们不禁怀疑该款笔记本散热模块的设计(结构、风道等)是否合理?是否正是由于散热模块设计的不到位而导致需要堆加铜管风扇的数目来弥补散热呢?
我们可以从“内”和“外”两个方面来评估一款笔记本的散热性能。什么是“内”呢?具体到CPU上,就是看这款笔记本能否压得住标压i7,能发挥标压i7的几成功力。值得注意的是,以四代i7为例,同样是标压i7,TDP(热设计功耗)也有47w和37w之分。显然前者的发热量要大于后者,性能也会更强。
为什么某些笔记本采用的是TDP为37w而不是47w的i7呢?功耗大小是一个原因。在笔者看来,既然都用上了标压i7,TDP为35w相比于47w在续航上并不会有质的飞跃。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这类笔记本的散热性能还承受不了发热量更大的47w i7吧。厂商敢于在一款笔记本上采用47w的标压i7,至少可以看出他们对该款笔记本的散热性能是有足够信心的。
具体到GPU上,就是看这款笔记本能否压得住高性能并且具备完整规格的显卡。某些笔记本由于压不住具有完整核心的某款显卡的热量,而对该显卡规格进行一定程度的“阉割”。
从一款笔记本(同一个模具的最高配置版本)所使用的CPU和GPU类型,我们可以对这款笔记本的散热性能有一个大致了解。毕竟厂商是不会愚蠢到把高性能高功耗的处理器和显卡放到散热性能拙劣的笔记本上的。通过相关烤机软件测试,我们则可以对这款笔记本的散热性能有一个详细了解。
什么是“外”呢?“外”就是笔记本对外部高温环境的适应程度。通过将笔记本至于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中高负载运行12小时以上,记录处理器和显卡的温度并观察笔记本是否会出现死机、蓝屏等异常情况。
当一款笔记本能够在高温高负载条件下稳定运行,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时是不必替其散热性能感到担忧的。
笔记本的优良散热性能并不是单纯靠简单地叠加铜管风扇数目就能达到的。只有当它在“内”能够hold住高性能处理器和显卡,在“外”能适应高温严格的气候条件,我们才能说这是一款真正的具备优良散热性能的笔记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