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日前2月份宣布在深圳上线“智慧零售”入口,直接在微信支付二级入口开放智慧零售小程序入口,这是继2019年11月腾讯开放智慧零售福州入口之后第一个落地的一线城市。
在腾讯19年组织架构改革之后,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部,目前发力智慧零售,抢占零售市场的决心也非常的大。同时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也极大的催生了生鲜到家产品的活跃,订单和用户激增,有可能会加速新零售的发展。本文主要是对比腾讯智慧零售与阿里新零售的布局与差异,同时也将在产品层面对腾讯智慧零售和阿里新零售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
开篇
阿里新零售概念的提出,还要追溯到2016年,在云栖大会上马云第一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马云提出传统零售行业受到了电商互联网的冲击,未来,线下与线上零售将深度结合,加上现代物流,服务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构成未来新零售的概念。纯电商的时代很快将结束,纯零售的形式也将被打破,新零售将引领未来全新的商业模式。
马云一提出新零售概念后,资本市场响应非常快速,市场上出现了非常多新零售的产品和项目,比方说O2O,无人货架、便利店、生鲜电商等,经过市场的洗礼真正活下来的新零售业态其他不多,尤其是无人货架基本上全部死掉。
而腾讯是什么时候开始提出“智慧零售”的概念呢,这要追溯到2018年,腾讯副总裁林璟骅在2018中国零售数字化创新大会上第一次介绍腾讯智慧零售的理念,腾讯智慧零售的目标是让零售商建立有效直连用户、精准营销转化、商家自建数据资产的“新数字化运营”,和为用户带来线上线下一体化、千人千面个性化推荐、高效便捷消费过程的“新消费体验”。在为用户构筑美好生活的同时,为零售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可以看出来,由于阿里本来就是电商业务为核心,而电商之前已经颠覆了零售业态,阿里提出新零售的的目的可能更多是创新自己的业务,整合各类线上线下的资源,以及强制更多的支付场景;而腾讯则因为天生没有电商的基因,提出智慧零售的战略是更多的为零售商进行赋能,提供相应的工具,提供赋能企业,依托微信积极打造社交电商,提升微信支付的渗透率以及为自己创造更丰富的场景。
腾讯与阿里的零售布局
阿里比腾讯早布局,但是腾讯追赶的步伐很快,基本上没有落下,下面我们通过这个投资布局图可以看出阿里和腾讯的新零售战争,硝烟四起。
腾讯和阿里为什么要花这么多资源投资新零售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 线上的流量逐渐变少,流量红利开始下滑,体现出来的就是流量越来越贵,好的流量还越来越少,所以都希望能通过线下的入口来抢占新的流量;
- 移动网络的升级(4G5G)、物联网的发展,给智慧零售的开展提供了相应基础的支持,比方说刷脸支付、智能货柜,AI算法的发展都极大的推动了新零售的发展;
- 作为腾讯和阿里,他们希望通过新零售去抢占更多的支付场景,提升自己的支付渗透率,同时通过布局相应的公司,获得相应的投资或者并购的收益;
- 同时国家一直在提倡消费升级,而消费升级最相关的就是零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腾讯和阿里的投资风格有很大的差异,腾讯是参股式投资,阿里则是大比例投资,但是在投资的业态上面基本上表现的很相似,可以看出,阿里和腾讯主要布局的新零售公司包括如下的业态:创新型跨界超市、生鲜社区、杂货店便利店、连锁体验店、以及无人零售。
首先我们来看比较大型的战略投资:
- 腾讯:美团、步步高、家乐福、永辉超市、中百集团、京东、沃尔玛、每日优鲜;
- 阿里:饿了么、联华超市、百联集团、新华都、三江购物、苏宁、银泰、居然之家。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战略型的投资上面腾讯其实不输阿里,甚至可能还略胜一筹,其次一些场景下的布局其实2家公司都是对标,没有太大的差距。
腾讯智慧零售和阿里新零售的解决方案
目前腾讯和阿里都是通过云的方式去赋能和提供解决方案,腾讯依靠腾讯云,阿里则依靠阿里云,而在应用支持层面都是通过各自的产品矩阵去提供相应的服务,具体我们来看一下腾讯和阿里提供的解决方案有哪些异同。
第一是行业对比,看一下腾讯和阿里的智慧零售支持哪些行业:
- 阿里:快消行业、服饰行业、餐饮行业、酒店行业、美家行业、消费电子行业、新零售商行业;
- 腾讯:服饰连锁、大卖场/商超、百货/购物中心、快速消费品、餐饮连锁。
从行业来看,服饰、餐饮、快消、商超等行业2家都是支持的,阿里可能支持的行业解决方案更多一些。
第二来看针对各个行业,阿里和腾讯是分别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重点来看商超这个行业提供的解决方案对比。
腾讯的商超解决方案如下:商超场景主要的核心需求是:如何选择一个最好的开店地址,如何获取更多的用户流量,分析不同的用户画像,以及用户离店后商家如何再次触达用户。
腾讯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下:
- 顾客留存:通过电子会员卡、红包、一物一码、小程序公众号来进行触达;
- 营销转化:通过消费者画像分析、行为分析,将到店顾客转化为会员,通过扫商品码、会员管理与精准营销实现顾客返店复购;
- 用户拉新:通过LBS、短信、公众号、腾讯广告等进行用户触达,通过商圈洞察、社区洞察、人群画像、品牌舆情来进行用户分析;
- 运营管理:通过企业系统与腾讯系统和第三方系统打通,同时通过智能选址和门店安防来提供服务;
- 商品管理:基于门店商圈客流画像和偏好合理调配门店商品,根据顾客购物动线和停留监测,优化陈列,提高坪效,基于对门店和商品销量的预测,合理筹备库存和分配库存;
- 用户运营:捕捉消费者场内动线与热力区域,丰富线下场景,提供更迎合消费者喜好的商品和品类,通过快捷的扫码购、人脸支付等技术设备升级购物体验,提升收银效率。
阿里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下:
提供APP/小程序,支持对接饿了么、美团等第三方外卖平台,基于阿里巴巴多年沉淀的业务中台技术,建立商品、会员、交易、营销等共享服务中心,实现全渠道数据的共享和一致,帮助零售商打造线上、线下无差别的全渠道销售能力。
- 前台:影响推广和转化交易的工具,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社群、以及营销通道;
- 中台:包括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
- 后台:包括erp、crm、仓储管理、财务管理、协调办公管理等多个后台管理系统。
总结:通过对比,其实可以发现2者的差异其实不大,但是在表面上看起来阿里提供的解决方案更全,包括全渠道的解决方案,底层共有的基础则可能都会涉及到智能选址,用户画像分析,用户触达、用户营销以及必备的一些运营系统。另外一个方面其实很多解决方案都是一个集合工具包,里面很多分支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其他一些公司提供的,阿里和腾讯只是将这些解决方案整合到了一起。
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家餐饮店的老板,你会选择阿里还是腾讯的解决方案。首先如果你只是一家小餐馆,那么很多老板的第一选择是接入外卖,接入外卖自然会选择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美团是被腾讯投资的,饿了么则是阿里直接收购的,所以可能2者你都会选择。
除了外卖我们再来看一下堂食的选择,可能会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就是点餐、结算、会员等方案的选择,点餐一般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扫码,通过公众号或者小程序扫码点餐,结算则一般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都支持。而会员系统基于复购和触达,选择小程序或者服务号公众号的会更加的有效,而另外涉及到智能选址可能小餐馆是不会用到的,采购系统、订单系统一般也不会用到。
所以对于小餐馆来说,除了外卖的选择外,更多的可能会选择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来营销、提升复购以及连接用户。
我们从腾讯和阿里提供的解决方案来看,针对餐饮行业他们的目标都是大型餐饮连锁行业,而且一般选择合作的都是头部餐饮公司,比方说腾讯和必胜客的合作,通过合作头部公司去为行业内的其他餐饮企业提供参照。
针对大型餐饮连锁公司,我们可以看一下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腾讯:通过智慧商圈、智能点餐、结算以及各种营销工具提供服务,比方说和必胜客合作推出了智能机器人送餐,智能点餐以及会员相关的服务。
- 智慧商圈:通过LBS大数据洞察周边商圈与社区,描绘人流趋势与客群画像,为选址与营销提供指导;
- 经营优化:场内洞察与智能语音等能力使排位点餐、结算支付等环节更智能化,提升客户满意度;
- 智慧营销:将到店顾客转化为会员,通过会员管理与精准营销实现顾客返店消费;敏锐捕捉顾客各方面反馈,网民情绪跟踪、正确引导,避免舆情危机,提升服务的体验。
阿里:为餐饮行业输出新零售数字化解决方法,解决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多终端多渠道业务融合和场景创新难题,帮助连锁餐饮构建全渠道运营能力,满足其营销多样化、差异化、自动化及数据资产变现诉求。同时深度融合伙伴能力及阿里巴巴自身业务优势,为行业和产品复制奠定坚实基础。阿里主要提供了2个解决方案,一个是智能语音点餐平台,一个则是会员管理系统。
总结
对比腾讯的智慧零售和阿里的新零售,其实更多的是2家互联网巨头公司针对线下的布局,看到的都是中国数万亿的零售消费市场的潜力,以及线下的各种流量入口。
阿里和腾讯通过提供各种行业的解决方案,其实底层的逻辑还是希望通过数字化、在线化、工具化去改造整个零售行业,通过重新构建“人——货——场”来进行创新。
- 比方说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入口去获取更多的流量,例如直播电商、社群电商;
- 通过供应链改革和升级以及物流更广阔的覆盖来提升货物的流转,例如阿里的菜鸟物流,京东物流,以及各种供应链系统、采购系统、订单系统的赋能;
- 通过创造更多更丰富的场景,来撮合客户和商品的交易,例如抖音带货、斗鱼带货,无人零售,生鲜电商,各种到店和到家的业态。
其实最终都是通过各种解决方案和各自的产品矩阵,来升级整个零售行业,为用户带来更好更丰富的购物体验,为商家带来更高的效益,也为平台带来更多的流量以及抢占更多的市场,不断提升在线支付的渗透率,从而达到一个三方共赢的局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