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手机厂商的生存之道,还会奏效吗?


现在人们谈到智能手机,最先讨论的大概是5G相关技术,如毫米波、Mimo大规模天线、全双工、AR/VR等新潮事物,然后,讨论华为能否借助通信底蕴弯道超车苹果,再不济也是争论一番iPhone OLED屏幕和电池有没有再精进的可能。

苹果、华为、三星成为市场的宠儿,却还在担心自己的统治力下降,抱怨产业链难做等等。显然,这些是“有钱人”的烦恼,如果他们肯回头看看早已堕落的二线手机品牌,或许心理尚有一些宽慰。曾几何时,血雨腥风的智能手机市场也曾百家争鸣、百鸟朝凤,包括魅族、酷派、金立、中兴、联想、格力都靠着自己的经营之道,赢得过尊重和利益。他们在风头最盛的时候,有个统一的目标:同iPhone保持相似的水准,或者超越。遗憾的是,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年靠剑走偏锋赢来的市场,渐渐地因技术、渠道、资本、供应链整合方面的劣势而逐渐失守。大家在感叹市场残酷时,更希望有挑战者横空出世。

回首二线手机品牌的经营策略,不可谓不优秀。虽然现在身处困境,但任何的品牌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也不乏东山再起的机会。即便是再无法走出泥潭,二线手机品牌商的努力以及良好的经营策略,也远比MBA课程更精彩。

二线手机厂商的生存之道,还会奏效吗?

各显神通,二线手机有着怎样的生存之道?

平心而论,苹果做iPhone手机旨在建立长期的生态圈,乔布斯恨不得把100年之后的发展规划都给做好了。相比之下,中国的手机厂商最早开始涉入智能手机领域的时候,更多的是有一种“玩票”的心态。大家尚没有立志改变世界,只是后来看着市场慢慢壮大,才生出类似“情操”的东西。心态上的差别注定了经营策略之不同,如乔布斯会在早期的时候就自行研发芯片、走双供应商战略、软硬一体;而二线的手机品牌则更多地倾向于靠资本拼凑产业链,在上游购买芯片、摄像头、电池等等,再配上免费的Android,不计较智能手机的流畅度以及碎片化管理,更在乎销量以及品牌识别度。

其实,二线手机品牌最早占领市场的法宝就是低廉的价格:魅族的智能手机精巧漂亮,看着和iPhone非常相似,但价格仅有前者的50%;小米1999元发烧友机型遭遇哄抢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某印度手机厂商祭出一款24美元的智能手机,算是终极杀招,也基本结束了“最低价格王”之争。

巨头华为在欧洲的发家史,也是依靠2000元左右的价格。依靠低价策略,二线手机品牌不仅在国内快速走红,成为受老百姓追捧的品牌,还积极走出国门,走向更偏远、更穷的地方,如东南亚国家、印度等等。一些手机品牌干脆只在国外销售,如名不见经传的传音手机,在非洲的销量非常好,不仅价格低廉,而且摄像头更适合Colour Guys拍照。在电子消费市场,价格一直是销量的脊梁,可仅仅有价格战也难以创造亮眼之成绩。事实上,依托于低廉价格,手机厂商们也可谓“绞尽脑汁、各显神通”,他们除了在积累技术底蕴方面无动于衷,其他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如前文提到的魅族,一度成为中国消费者眼中的机皇,把他们和iPhone放到一起,距离10m观察,根本看不出来。加之,他们此前是MP3领域的佼佼者,能预见到智能手机之于MP3市场的冲击,本身就是一种有远见的表现。至于说,要把自己优质的音频技术移植到手机上,更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此外,不同于2008年前后的山寨手机,二线智能手机厂商更注重品牌的培养,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兴,他们在国内本就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打进美国市场之后,更是选择和NBA火箭队合作,把自己的品牌识别度提高大约30%;而小米则依靠情怀操作、饥饿营销,给自己标注上非常亮眼的标签。一个个鲜活的品牌,就此诞生。笔者坚定地认为,本次智能手机的风潮,帮助中国企业对“品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线手机厂商的生存之道,还会奏效吗?

品牌整合,智能手机市场或成寡头局面?

现在,二线手机品牌有些没落,消费者不再关注他们是否推出新款手机,更不要说排队抢购了,但昔日的光辉岁月也绝非偶然:他们深谙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大概也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特定时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智能手机前一个时代,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联手统治着移动通信市场。诺基亚生产出来的手机号称“爸爸可以传给儿子继续使用”,而iPhone手机横空出世之时,虽然惊艳,却不足以掀起购买狂潮,一方面价格非常昂贵,另一方面,大家也不知道“智能手机的用途”。在如此大背景下,二线手机品牌利用价格优势,把消费者从功能机的世界拉到智能手机世界。当消费者习惯使用微信、外卖、滴滴打车、抖音之后,就再也不会购买功能机了。再接下来,大家就开始追求外观、性能、流畅度,也就是说,二线智能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培训市场”的作用,历史功勋卓著,可谓时代的弄潮儿之一。

如今大街小巷、男男女女们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加之疫情期间,车站、酒店、医院等公共场所都需要健康码,可以说,现代人离开手机几乎寸步难行。同时,这也意味着市场培训阶段已经结束,巨头和二线品牌之间的竞争将会变得异常残酷。如果说市场于混沌之时,二线品牌手机尚可以通过低廉价格、饥饿营销以及个性功能来抢夺市场,那么,当市场变得稳定之后,大家彼此之间毫无秘密可言,比拼的就是硬实力:巨头们拥有先天坚固的品质体系,技术人才也早已出现群聚效应,他们还能通过规模优势来降低制造成本。至于说,渠道建设、品牌忠诚度更是一些靠时间沉淀的东西,巨头在这些方面无疑更具有优势,后来者想要翻盘非常不容易。况且,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正变得意兴阑珊,大家之于新iPhone的态度就是:想起来,就买一只,再没有此前万人空巷之盛况了。这意味着智能手机将进入自己的“平凡时代”,就跟电能、WIFI信号一样,大家只是离不开,但没有人关心电网和基站的建设。正如现在没有人讨论PC电脑的外形、性能、创新一样,渐渐地,消费者也不会再讨论iPhone是三个摄像头还是五个摄像头了。

基于以上情况,智能手机大概率事件会进入一个“品牌整合”时代,地球上只需要有一到两个品牌默默地生产、默默地出货,人们顺其自然地使用,不再追求创新和时尚。苹果、华为、三星应该足以,二线品牌要想东山再起,需琢磨下一个时代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