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写了一篇文章《茅台会跟拼多多合作吗?》中提到贵州茅台即将和天猫、苏宁开展网上商场合作,但暂无拼多多入围,老大天猫、老四苏宁都合作了,老三拼多多却没有,可能是因为贵州茅台认为合作时机还不成熟。
在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活动和拼工厂新品牌计划的实施下,之前社会对拼多多的“假货”印象终于有了改观,但实际拼多多头上还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拼工厂们赚着微薄的利润提供“80”分的产品,却没有匹配的利润脱离低端制造业。
或许对拼多多来说,只卖80分的产品不是长久之计,拼工厂也不能仅仅限于低端制造业,在产品研发和产业升级后,国人才可能用合理价格买到和出口一样品质的国货。
工厂追求价廉损坏自身和消费者的长期利益
一方面,拼多多平台上的供应商和用户生态,正在形成中国最大的批发市场,在这里可以用全国最低批发价拿到最便宜的货物,除了c端,大批量小b也在这里拿货。
另一方面,低价竞争策略某些程度上不利于消费者和工厂的长期利益。
800元的43度茅台可能是真的,但几十元“茅台酒”一定是假的,真奢侈品包可以卖几万元,国内代工生产的卖一千元也是同品质。但是如果只卖几十元的包,必然相差甚远。
特别便宜的商品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商家再利用拼多多平台清理库存,消费者买到库存货还是好的,如果工厂为了恶性竞争,不停的偷工减料降低质量,那么最终受伤的还是消费者。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家电产品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有的进口家电可以用十几年都不坏,且功能齐全,多年后依然不过时,但是国内的一些产品,用几年就坏了不说,且功能单一,迭代快。
所以说有的10万+文章说我们的产品和国外的一样,只差个品牌溢价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衣服包包鞋也许可以,可是高端制造业不行,况且这里面还存在知识产权问题,抄袭只能偷偷进行,永远无法拿到明面上,品牌也无法走向全世界。
一个赚不到钱的工厂没有充足的现金流和投资回报率,很难投资升级工厂,无法研发和升级生产线和产品,只能永远停留在低端制造业,如果举国上下工厂都陷入这个局面,对制造业无疑是毁灭性的。
拼多多策略:倒逼工厂提供低价“80”分产品
拼多多自己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所以正在改变新的策略,倒逼工厂开始生产性价比高的产品。2018年12月,拼多多正式实施新品牌计划,计划扶持1000家行业工厂。
图片来源:网络
如此大的平台流量,拼多多也开始和工厂享有了绝对的议价权,拼多多开始逼着传统工厂妥协,因为平台上大部分用户对价格敏感,拼多多同样在以逼着他们拿出最低的价格,但不仅以价换量,而且要求质量不能太差,按照拼多多自己的说法,要补齐国内“80分”的产品空白。
拼多多要打造一条最精简的供应链:“生产—物流—消费者”。因为从生产端直接到了消费者手中,节省出大量中间成本。
这逼着工厂专门为拼多多优化了他们的生产线,扩大了产能,重新针对拼多多上的用户画像设计了新的产品,精选优质SKU,只出一两个爆款,利用平台大数据反向定制C2M,因为薄利多销,甚至有的工厂为了节省快递费还迁了厂。
新品牌计划中做的好的有德力股份、浙江三禾、江苏丝飘等,德力是中国最大的玻璃杯生产厂商,之前给国际品牌贴牌,三禾之前也是最大的锅代工生产商,他们目前都在拼多多实现了很好的销量,但特点都是利润如纸薄。
三禾最初是做代工的企业,其产品在国际上售价至少是99美元,但是为了适应拼多多,不仅量身定做了一款出厂成本93人民币的产品,且只售99元,不高的利润,还不算上机器折旧,运营费,品牌维护费等其他成本。
松发陶瓷原来是做出口的,其产品在英国网站上售价达 19 英镑(约合人民币 166 元)、在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也能卖到 13 英镑,但其在拼多多上的新品牌“居图”同款骨瓷保鲜碗三件套,售价仅为 19.9 元,几乎不赚钱。
这些新品牌的产品性价比是比之前好很多,就算是这样依然还是薄利多销,只能依靠走量赚钱,但当流量红利到头呢?之前提到的工厂无法良性循环问题依然存在。他们卖不上价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真正形成自有品牌。
工厂需有一定利润进行产业升级和品牌维护
现今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过去一些国际品牌的代工企业正在放弃海外市场,从出口转向内销,这带来的好处恰恰是国内消费升级的机会。
我国外贸国情是,由于国外对产品检验检测的高标准,所以出口的产品质量总比国内的更好,如果国人想买到更好质量的产品,就要花更多的钱买商品。
国产品牌意识正在增强,想从代工方转向原创品牌方,但这也并不容易。
拼多多说要帮扶孕育大量自主品牌,让消费者以最低的成本,满足多样性、深层次的需求,让过去存在于流通和营销环节的价值,回归制造业本身;让更多曾属于国际品牌附加值,回流中国制造。
但这话本身就有些矛盾,最低的成本往往只能是产品最简单的功能,无法满足多样性,深层次。
众所周知,品牌价值的培育需要一定的营销和PR,品牌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需要高昂的品牌维护费、研发费、不停地产品升级和优秀的运营。如果只有一点微薄利润,连开个品牌实体体验店的钱都赚不出来,那最终和代工厂还有什么区别?
目前拼多多上面的新品牌和真正的国际品牌相比,还相差甚远,依旧是卖高价干不过国际品牌,只能选择薄利多销。“80分”的新国货品牌和“100分”的进口产品中间其实隔着一片知识产权技术和品牌溢价的汪洋。
拼多多的方向应该是国人在上面买到和出口到国外一样品质的产品,而不仅仅是局限在80分。
想要形成品牌,彻底告别价格战,形成制造企业的赚钱-研发-升级的良性循环不仅需要工厂方面的努力,也需要平台方的作为。另外,以平台的力量联合品牌商家共筑专利意识、知识产权意识,这是升级能成功的核心保护屏障。
图片来源:网络
拼多多有责任引导拼工厂们脱离价格战,实现差异化,纯粹的价格战没有制造业的未来,多少利润可以平衡好平台、消费者、工厂是个值得探索的过程。
拼工厂们有一些利润进行产品研发和产业升级,有一些利润进行品牌打造,用合理价格提供和进口品质相当的产品,这或许是最好的状态。
拼多多股价暴涨的背后应该反映的不仅仅是拼多多的崛起,更应该是中国制造业的的崛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